今天是: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欢迎光临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安》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首页 > 杂志阅读>>《大安》2016年第12期>>燊海星空
自贡工业近代化的发祥地
——张家坝制盐化工厂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17-01-03 16:01:56       作者:陈星生       来源:市人大

1938918日,“九一八”事变七周年,在四川富荣盐场的张家坝,发生了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件——久大盐业公司自贡模范食盐厂正式开工制盐。其时,仅有三口大平锅,每口锅蒸发面积约90平方米,日产花盐两百担。而当时自贡盐场沿用的是厚度达1寸多、蒸发面积仅1.3平方米的铸铁圆坦锅,少则两天半多则七八天,才成盐一锅,仅七八担。就是这三口(后增至七口)在今天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用3公分厚钢板电焊而成的、长56尺宽12尺深1尺半的煎盐大平锅,结束了盐都自贡一千九百多年来井盐生产的原始工艺历史。久大自贡模范食盐厂,后被简称为“久大川厂”,由此而成为四川盐业敞锅制盐技术革新的先导。张家坝,也由此而成为自贡工业近代化的发祥地。

张家坝与久大盐业结缘,看似偶然,却意义深远。

 

天津久大盐业公司应邀落户自贡张家坝

 

“久大”,久远宏大之意,出自《文心雕龙·史传》,“使一代之制共日月而长存,王霸之迹并天地而久大”。1915年,“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范旭东,在天津创办的久大精盐公司(后改为久大盐业公司),以海滩晒盐加工卤水,用钢板制平底锅升温蒸发结晶,生产出中国本国制造的第一批精盐,纯度达到90%以上,到抗战前夕,年产约50万担,结束了西方人讥笑中国是“食土民族”的历史。尔后,范旭东又创建了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和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并在江苏大浦、山东青岛等地兴办碱酸实业,奠定了中国重化工业的基础。

“七七事变”,平津陷落,久大在塘沽的盐场和永利碱厂被迫停工;南京沦陷,久大在江苏大浦的永利碱厂惨遭摧毁。与此同时,占中国食盐产量80%的海盐产区相继被日寇占领。地处抗战大后方的川盐,担当起了增加产量,保障湘鄂前线和大西南军需民食的重任。当时,自贡盐产量占川盐总产量的50%,其增产任务,还要在此基础上翻一番。于是,当时还无立锥之地的中国最先进的制盐技术,同中国内地最完备的古老制盐基地,在自贡张家坝相遇了。

国难当头,食盐增产在即;改进技术,势在必行;同行合作,利国利己。然而,事情并非如此。当时在自贡做记者的中国作家左翼联盟著名作家王余杞和当年的久大人,富有远见地分别记录了这段历史的前前后后。反映出了处在近代化前夜的自贡古老盐业,终究没能迈出那创造历史的一步。

在引岸制度下,川盐一直以来处于“节制生产”状态。抗战前,作为四川最大的自贡盐场在“节制生产”下,106眼卤井就有58眼停止生产,还有70眼天然气井处于计时分煎状态,卤水和天然气大量闲置和流失。而自贡盐场的制盐方法极其落后,成盐一锅,少则两天半多则七八天,仅出盐七八担,即耗能又耗时。随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来临,自贡盐业处在了资源富有、技术古拙、成本极高、竞争劣势、节制生产,需要变革的前夜。

早在二十世纪初,自贡场商就引进蒸汽机替代畜力提卤取得成功,提高了卤水输送效率。为减轻煎盐成本,1936年四川盐务管理局和自贡盐商选址张家坝,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合力创办“模范制盐厂”,以期取得制盐新技术示范,推而广之。正当工厂基建开工、从国外采购的设备已运抵上海,不幸淞沪抗战爆发,交通梗阻,订购海外的设备被敌人扣于沿海港口,工程中断无力续建。

就在自贡模范制盐厂计划被迫停止半年后的19382月的一天,四川盐务管理局局长缪秋杰与久大精盐公司总经理范旭东在重庆偶然相遇了。就是这次“偶然相遇”,却迎来了自贡制盐技术革新有实质性推进,乃至叩响自贡井盐工业近代化大门的历史机遇。

应缪秋杰的邀请,范旭东一行于1938224日至27日对自贡盐场作了为期三天的考察。

193844日,久大上呈四川盐务局创办盐厂,定厂名为“久大自贡模范食盐厂”,采用钢制平锅,新式炉灶,以煎花盐为主,随时将花盐之一部分,用机器压成一定重量之巴盐,以便外运,暂计划年产一百万担,并遵守川省行盐定章,所产之盐仅济销省外或受省外同业定购者。久大还同时承诺,本厂制盐技术完全公开,听凭同业仿效;若同业需兴办盐厂,久大愿为其负责设计和代办工程。川盐增产任务紧急,盐务总局很快批复久大“迅即筹备进行”,并令备价接收张家坝模范制盐厂旧址,以作厂基。

旋即,久大派厂长唐汉三和驻自贡办事处主任钟履坚到张家坝实地踏勘,对在张家坝是否适合久大建厂进行评估。评估的结果是:在张家坝附近买地并不困难,但讲价立契颇费时日。而张家坝停建的这块场地已做过平基,并存有部分砖木建材,最好连地带料一起买下。几经商洽,于420日签订契约,张家坝厂基易主久大。

 

自贡盐商群起反对

 

久大独资买地大规模建厂的,在自贡历史上前所未有。虽然久大有“遵川省行盐定章,无论产销概不请求专利”,“本厂制造技术,尽量公开,听凭同业仿效”的承诺,但自贡场商还是恐惧久大挤占其产额,更恐惧久大技术先进,难与竞争。他们联合地方势力,极力阻挠,一时间函电交驰,群起反对。

自贡场商抵制久大有三大理由和一个建议。三大理由是:其一,久大精盐公司来自贡设厂,拒绝与自贡场商合资,是范旭东一人挟资谋利;并设钢板平锅筹煎炭花盐,计年产一百数十万担,与自贡东西两场全部天然气所产之盐相等。属损众肥私,鲸吞业务,置自贡数十万工商生计于不顾。其二,自贡场商“尊令增产,设灶已齐,投资甚钜。因卤煤两缺,仅煎十分之三,余尚虚设。再加久大等厂,不仅煤卤不济,且使场商设灶钜资概归乌有。足见(久大)单独设厂,乃与增产无关,只需煤卤两丰,增产自必有著”。其三,“久大挟巨资及新工具与场商竞争,则新兴旧灭,势有必至”。“国家所需化学工业,较制盐尤殷,以久大人力财力,极应从事于此,何必准以兼并盐民事物?”。一个建议是:严令范旭东“将久大(模范食盐厂)一切设备,交由整个场商按产平均投资,备价接办,用维全体生计”。

久大驻自贡办事处主任钟履坚,对自贡场商提出的问题和要求作了如下答复:

第一,关于“侵占厂商业务,掠夺盐民生计”问题。久大川厂除技术人员外,其余工人多在本地雇佣,是为增加当地劳工之出路。购买富荣两场之卤水,采购附近之煤以及包装等物资,多系就地取材,年需数十万元。“总之,久大推销川省物产于省外所得之钱,出年缴盐税一千余万元外,散之于四川省,年需数百万,非但增物力之效,活泼金融,实是百利而无一害”。“久大此次来川,原为增产,而所认产额,又为财政部新近核定,对自井场商固有产额并未占有丝毫。同时,自井场商在固有产额之外,更增三百万担,不但未被任何人侵占,而反大量扩张矣。在增产原则下,废井废灶都须推煎,盐民不愁无工作,何忧失业?”。

第二,关于自贡同业参股久大川厂问题。“久大乃股份有限公司,参加新股,必召集股东会议通过。久大已经办十个厂,张家坝乃第十一厂,股本既未可另行分开,则同业欲参加新厂,必须加入久大盐业公司之股份,而不能单独参加第十一厂。现抗战时期交通阻滞,召集股东会实不可能;况旧有各厂损失程度未明,新股东加入即摊任其损失,亦非久大方面所乐为。目前股东流离者多,必肯将股票让度,久大可函知各股东征收,以让兴川盐同业。如同业愿意,久大公司自可试办,亦补救方法之一”。

第三,关于改进技术,减轻川盐成本问题。久大写了一篇《维护川盐的正确途径——减轻成本》的文章,说 “要救济川盐成本昂贵,只有从减轻成本做起。久大在张家坝所采取的制盐办法,在原则上虽与炭灶相似,但在成本上要比炭灶减轻,在产量上亦比火灶增多。为目下适应增产起见,当以这种办法最为适宜,缘其设备较简而速,并能大量生产”。

显而易见,久大的解释是合乎情理的,特别是对自贡制盐业落后弊端,从技术到观念的分析批判入木三分,令自贡场商无言以对。为了平息纠纷,“以昭平允而维旧商权利”,盐务当局做出了对久大所产之盐斤之数量及其销售区域,酌加限制的办法:

“一、久大所制盐,战时行销非川盐销区,战后改为工业用盐,在川盐销区内,不得作为食盐销售。二、久大盐额,每年至多以六十万担为限,但在节产时期,应本共存共营原则,由盐务管理局酌量与富荣场新增炭灶共同减少产额。三、如燃料(煤)不敷分配时,应尽先供给旧有炭灶及汲卤机车使用,所余之数,再根据富荣场商新增之产量与久大之产量予以比例分配。四、富荣场商应尽量供给久大卤水,不得借故拒绝,但卤水不服分配时,仍按照燃料分配方法,比例分配”。

据解放前一直在久大盐业公司任职、解放后任自贡井盐设计研究所工程师的伍培基先生回忆,久大川厂第一批产盐出售时,本地场商即唆使转捆工人拒绝捆运,久大只得请由盐局出面以官盐名义捆出。在卤水分配供应上,由于久大没有自己的卤井,当地卤水公司只给淡卤,不给浓卤,且卤量不足。后来,久大租佃或与当地盐商合办卤井生产卤水,但仍要通过卤水公司分配,供卤改善不大。对这种歧视与压力,川康盐务局也无能为力。久大以技术改进求生存,遂引进德国枝条架技术,以浓缩淡卤;改进平锅和炉灶,以节约能耗,降低成本。即使这样,久大在张家坝建起的五口大平锅,最多时也只能起煎二至三口,日产量约三万斤。

悲欣交集,雪上加霜。19391010日,久大川厂遭受了日寇两批次的重点轰炸,第五、六号盐锅及晒卤台、楻桶房等重要制盐设施被炸毁。为避免空袭,久大提出移锅西场贡井设想。西场各商竟推翻原议,以“侵犯现有井灶利益”为由,拒绝其在西场设分厂。并提出若久大执意在西场设厂的八项极其苛刻条件。如,“久大所用卤水,应烧淡不烧咸。盐质,以西场每碗一两至一两六为限;从陆路运到西场的煤,丝毫不能发给久大”等等。为了生存,久大忍辱负重,隐忍让步,还是遭到西场各商坚决反对,移锅西场的希望终未实现。

 

久大忍辱负重   成绩斐然

 

国难当头,盐场增产为第一要务。在张家坝挣扎的久大川厂,仍然作出了不凡的业绩。仅从《自贡市志》和《自贡市盐业志》大事记中可以看到:

19388月,久大盐业公司自贡制盐厂,在四川率先采用平锅制盐。且在制盐工艺上打破的“无泹不成盐”的陋习。即不用母液,不用豆浆就能生产出洁白卫生的食盐,既节约能耗,又缩短成盐时间,开创了自贡科学制盐的先河。

19409月,久大盐业公司自贡制盐厂所属机器厂厂长彭九生,发明电力推卤机并试制成功。这台在凉高山荣泰井首次试用的电力推卤机车,开始了自贡盐场电力推卤的历史。

1941年冬,久大盐业公司自贡制盐厂成立副产部,当年生产出氯化钾、硼砂、硼酸,次年又生产出溴素、碘素、碳酸镁、碳酸钙等产品,开启了自贡盐化学工业的里程。

19435月,久大与永利,黄海公司联合在贡井成立“三一化学制品厂”,生产氯化钾、硼砂、硼酸、溴素四种产品。然而,贡井场商在其技术水平达不到要求,盐务当局明令限制的情况下,争相与久大争原料。其结果,三一化学制品厂在生产、技术、设备、品种都占优的情况下,苦于无原料,终于在1945年年底停产关门。

“久大川厂”作为中华民族制盐工业的佼佼者,在抗战“迁厂后方”之国策下,在川盐增产赶运之际,来到盐都自贡张家坝建厂,虽有天时地利,却无“人和”之缘;虽有强国之技,却遭同业排挤。悲乎,壮乎!

19498月,久大自贡模范食盐厂正式宣布停工。

1949125日,自贡市解放。

195111日,经私营久大盐业公司代表唐汉三申请,川南盐务管理局接管了久大自贡制盐厂,成立公私合营利民制盐厂,属中央企业,由西南盐务局代管。这是自贡盐场第一个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形式的企业。

19529月起,川南盐务局在张家坝筹建自贡市制盐新厂,1954年新厂建成,定名为自贡新华第一制盐厂,原久大副产部并入。这一年,工程师张宗玉创造的“双火口”成功。

1955年初,张家坝新厂“硼钾联产”工程竣工,第一套蒸发装置应用于盐化生产在自贡诞生。

1956年改名为自贡市化工厂,自贡火车站自贡新华第一制盐厂至张家坝制盐化工厂专用铁路线建成。

1957年春,自贡张家坝新华第一制盐厂,生产出的氯化钡出口英国,自贡盐化产品首次进入国际市场。

19586月,张家坝化工厂试生产出碳酸锂产品,开始了锂盐产品开发,填补了国内空白。

1959年改名为自贡市张家坝化工厂。1965年又改名为自贡市张家坝制盐化工厂。

19895月,年产10万吨热泵制盐装置建成投产。

19913月,四川久大盐业(集团)公司成立,张家坝制盐化工厂,这家久大真正的传人,作为四川久大的核心层成员单位,更名为“四川久大盐业(集团)公司张家坝制盐化工厂”。

从公私合营利民制盐厂,到自贡市张家坝制盐化工厂,昔日的久大自贡模范食盐厂,才真正发展成为现代化的盐化工企业,成为自贡由单一生产食用盐的盐都,成功转型为“化工城”的标志。

 

张家坝制盐化工厂转型及其意义

 

历史进入到二十一世纪。这家由中国化学工业之父范旭东创建的、在新中国又不断改建扩建的企业走到了尽头,2000913日,张家坝制盐化工厂“优资破产”了。如今,在工厂大门挂满了十几个企业和单位的牌子,不过,它们都与原厂无关了……

八十年过去了,发生在张家坝这个地理空间内的历史过程,真可谓天地翻覆。它是自贡这座有一千九百多年盐业历史的著名盐都从工场手工业到近代化工业、现代化工业演变,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物质载体。在这个地理空间里,不仅留下过为中国化学工业奠基的泰斗们的足迹,还浸满了几代盐化人的血泪和汗水;不仅留下过侵略者狂轰滥炸的断瓦颓垣,还谱写下了奋起抵抗的不屈壮歌;不仅为中国盐化工业创造过荣耀,还烙上过保守与先进博弈的伤痕;不仅有同行合力共进的美好记忆,还有排外弃新错失转型升级良机的切肤之痛……

张家坝,真实而相对完整地记载了自贡工业转型时期的历史信息,它可以帮助人们追述以盐化工业为标志的自贡近代社会历史,帮助未来世代更好地理解前辈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保护好这里的工业遗产是对自贡民众历史完整性和主体尊严的尊重,是对传统产业工人历史贡献的纪念和崇高精神的传承。

张家坝的工业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这里的工业景观所形成的无法替代的城市特色和大量的杰出人物、历史事件以及工业变迁的故事,使这八百亩土地的价值更加重要。可以在这里建立博物馆群,经过不懈的运营发展,不但可以成为具有中国意义的工业旅游胜地、自贡的城市名片,同时还可以带动张家坝地区从贫困衰退的旧工业区走向富裕进取的文化繁荣区。

 

主要参考资料

1.《我们初到华西》,久大盐业公司、永利化学工业公司、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联合办事处编印,1939年出版;

2.《“久大” 迁井风波》,作者王余杞 ,1938年创作,载《自流井》1983年第一期。

 

(作者:市人大原副主任、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
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