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欢迎光临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安》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首页 > 杂志阅读>>《大安》2017年第6期>>深入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
变“坐等上门”为“主动服务”,做群众的贴心人
发布时间:2017-07-05 15:09:12       作者:凌波       来源:团结镇

今年3月,在大安区2017年全面从严治党专题培训班上,王贵锌教授在讲当前党情时谈到了“塔西佗陷阱”,即指当政府部门或某一组织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王教授便把群众与政府的关系当做男女朋友的关系进行了通俗地阐述,群众不需要政府的时候就是“要你管我”,群众需要政府的时候就是“你怎么不管我”,群众需要政府解释说明的时候就是“你要给我一个解释,我才懒得听你讲,你说的话都是假的、骗人的”,其他地方政策不一样的时候,群众就会对政府说“你看哈别家男朋友”。

目前,有些基层群众怀疑政府、干部,认为要想成为低保户、房屋拆迁时多补偿些,总能通过一些人、一些事能办到;私下谈论一些人有车有房的、每月拿好几千工资的人在吃低保,有关系的在吃低保;政府实施一些项目,干部“肯定”贪了;自己的农村房屋产权办不下来,其他人能办,“肯定”是有干部在为难或是没有得到好处,所以不办……几名群众坐在一起,一名开始提出这些“怀疑”,其他人都会附和认同。

每年,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从开始直至结束,总会收集到群众反映的很多问题,为什么这些问题平时没有群众来反映呢?

我觉得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群众往往更多关注的是与他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平时不愿去看公示公开的事情,有什么问题,有什么疑问,他又没处或者不愿去咨询、反映,不了解、怀疑就一直憋着,有电话或有干部到家中询问后,他就一吐为快。

有村干部跟我讲:为群众办100件事,99件办好了,有一件没办成,他就会评价这名干部不得行。

这个观点,我也亲身经历过,去年选举镇人大代表前需对人选进行考察,我到一个组找群众谈话拟将该组组长作为镇人大代表人选,有一名群众就说该组组长这不好那不好,问她具体是什么事情,好像又说不上来。

后来得知,该组组长曾经为该名群众办理危房改造、申请低保跑前跑后,就因为她的农业补贴存折掉了,需重新办理,她就要让组长去为她办,组长向她解释办理存折必须她本人自己到信用社办理并到镇农业中心变更账号,该名群众就是不听,偏要让组长去替她办。

我想,出现这种情况应该是极少数的,造成群众对政府、干部不信任的原因有多种,但是我们的服务做得应该还有不够到位地方。

目前,基层农村多数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在家的多是“三八六一九九部队”,这些群众平时知道党委政府在干什么?干部在做什么?党委政府、干部在群众心中的形象怎么样?我想,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结果已经有所体现。

昔日,干部挨家挨户“催粮催款”,群众很多时候都能看到干部。现在,干部入户少了,加之有些群众到政府办事的频率较低,群众不认识干部、干部不熟悉群众,群众开始习惯性的怀疑党委政府、干部所做的工作。

如何赢得群众的信任?俗话说“人熟好办事”,好像无论我们走到哪里,这个“潜规则”都是适用的。

平时,与群众接触、打交道最多的是村(社区)干部、组长,作为一名村(社区)干部,在其所在的村(社区),基本上每家每户的情况都能说个一二,都能“搭得上话”。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政府实施征地拆迁、土地流转等工作,好像都得有村组干部参与的原因吧。

我们的干部与群众都不熟悉,甚至不知道如何与群众交流,服务群众成为“坐等”,群众会满意?

我想,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与群众的联系,改变服务方式,变“坐等上门”为“主动服务”,把群众的不了解、怀疑消除在萌芽,增强与群众的纽带关系。做到严格落实干部驻村工作制度,实行干部分片包干,常态入户走访联系群众机制,亮化联系干部服务电话,随时做到有呼就有应,即时打消群众疑虑,拉近与群众距离,与群众打成一片,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我认为,群众向联系的干部、基层政府打电话咨询、反映问题,这代表着一种信任。我相信,只要平时这种情况变得多了,那么群众的信任度就会不断得到提升,进而为党委政府推进征地拆迁、土地流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作者:团结镇纪委书记)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
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