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欢迎光临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安》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首页 > 杂志阅读>>《大安》2021年第3期>>建设绿色大安
又见沱江绿
——谈大安自然资源保护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1-04-06 17:10:13       作者:王欣       来源:区自然资源局

冬日暖阳下的沱江,鱼鹰翻飞、白鹭横江,沿江边有一片上万平方米的原生态草地,芳草依依、肆意铺开,引来无数市民驻足嬉戏,这里是新晋“网红打卡地”自贡市大安区白鹭洲生态草海。看着这如诗如画的美景,谁曾想到,这里原是一处危岩裸露、植被疏松、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山呢?

一、我区自然资源保护现状

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之中,土地、林业等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至关重要。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下,我们要不断深化对自然资源保护内涵、基本路径的认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助力区域资源、生态与经济的协调统一。

2019年,我区启动并完成机构改革工作,我局新增林业行政职能,由此我局承担全区永久基本农田、林业和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湿地生态保护修复、造林绿化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一)长虑远顾,耕地保护、造林绿化常推进

“十三五”期间,我区始终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决遏制农地“非粮化”“非农化”建设。截至2020年底,我区耕地面积344,351.4亩,基本农田241,757.25亩,连续10年完成耕地保护目标任务。同时,我区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工作,据统计2019-2020年期间,大安区实现植树造林2.4万亩,截止2020年底,大安区森林覆盖率达22.97%。期间,坚持组织全区干部群众积极参与义务植树活动,栽植蓝花楹、桃花、红枫、水杉、等树苗98.5万株,参与人数52万人。耕地保护、造林绿化常态化向好。

(二)全国首例,废弃卤(气)井治理显成效

为消除安全隐患,守护好蓝天白云与绿水青山,我局牵头实施了废弃矿山治理工程。然而,盐卤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在全国没有先例可循,也没有系统的参照指标,摸石头过河是当时的真实写照。为了设计最佳治理方案,我们作了长达4年的准备。这4年时间主要用于方案制定和勘查、施工图设计等,因为污染涉及土壤、水、空气多个方面,一方面要治理污染,另一方面也考虑到今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硬骨头终于被啃下来。经规划,盐卤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分两期实施,一期工程以污染较重的5口井作为治理对象,分别经过拆井口、通井、地球物理测井等近10个步骤,堵住了污染气体和液体外流的通道,工程已于2017527日顺利完成。二期工程涉及32口废弃井,已对其中12口井实施了治理,剩余20口井正积极组织施工,预计今年6月底竣工。

作为全国首例的盐卤矿山治理项目,恢复效果非常显著,不仅有效解决了盐卤气泄漏污染问题,保护矿山历史遗迹,也使废弃井占用的土地资源能安全正常使用,维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健康运行,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对症下药,治理废弃矿山生态顽疾

“真的大变样了!”庙坝镇破桥村村民卢德荣感慨地说,对他而言,变的是不只是破桥村的山山水水,还有自己的身份。作为矿区村民,卢德荣从矿山生态环境破坏的受害者,一夜转变为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的参与者、受益者。“以前这里总能闻到一股臭味,连喝的水都有味道,周围人都搬走了,哪有人来耍哦。”如今种上了甜橙,预计明年光果园收入就可达5000余元。

作为长江干支流沿岸生态修复项目的一部分,大安段的生态修复涉及牛佛、回龙、庙坝三个镇的9个废弃露天矿山,总修复面积为16.34公顷。为抢抓时间,保质保量完成治理任务,区自然资源局10余次召开技术交底会、项目推进会,与施工单位、镇代表等充分研究讨论,最终项目耗时不到三个月就全部竣工。

生态修复不是简单复绿,而是让过去寸草不生的土壤变成可创造价值的土地,重点是对废弃矿山复垦的土壤进行重构、改良与培肥。同时,还要充分征求当地镇村组干部及周边村民意见,充分考虑地块受损程度、常年洪水位及村民诉求等综合因素,采取不同的修复方式。通过对土地的再利用带来农、林、草产值的增加,不仅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促进区域内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我们将整个生态修复区域划分为草坪区、林地恢复区、鲜果园区。为了方便广大游客停车,规划建设生态停车场,取代常规的硬化地面式停车场;江滩常年洪水位以上区域,种植甜橙,可供游客采摘鲜果;紧邻网红江滩区域,进行翻耕,种植狗牙根,恢复为草地,作为当地居民及游客休闲纳凉场地。借助生态修复项目打造网红旅游热点,生态停车场可收取停车费、附近农家经营特色小吃以及果蔬采摘,按10万人/年游客量计算,人均消费约50元,当地经济年收入可达500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城市化在为人们带来许多益处的同时,又产生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诸如耕地、林地的过度利用,土地等自然资源的耗竭与短缺等。解决这对矛盾,建议从盘活区内存量入地入手,提升土地集约节约能力,同时结合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提升耕地质量,严格项目的用地审查,恪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原则,推动生态城市建设,保障区域长远良好发展。

 

(作者:区自然资源局局长)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
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