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4月18日 星期四     欢迎光临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安》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首页 > 杂志阅读>>《大安》2022年第12期>>深入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
夯实工业“压舱石”拼出强区“加速度”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努力开创大安工业发展新局面
发布时间:2023-01-06 16:52:59       作者:关义彬 唐正涛 冯华富 刘明东 吴鸿涛       来源:区政协 区委统战部 区政协 区政府 区法院

为发挥好工业强区在助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按照区委“区情认识再深化、重大问题再调研、未来发展再谋划”要求,区工业振兴指挥部、区级相关部门和涉及镇(街道)组成调研组,通过查阅档案资料、现行政策和发展规划,实地走访调研旭信阀门、龙晨时代、金典化工、天花井食品等规上企业,并召开华顺成套设备、兆龙机械、东华联合机械、锐力硬质合金等规下企业座谈会,经过深入探讨思考,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大安区工业发展沿革总体情况

大安区作为自贡老工业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辖区内曾聚集了全市“三线建设”50%以上的内迁企业,逐步形成了以东锅片区、张马片区、鸿鹤片区、凉高山片区等老工业集中区,工业基础积淀深厚,成为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主引擎”。90年代,大安区依托辖区内国有重点骨干企业众多优势,大力发展区属企业、乡镇企业和城乡集体企业,工业经济高速发展,工业增加值曾占到了全区GDP70%左右。这期间,大安经济取得辉煌成就,主要得益于工业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压舱石”。2000年以来,张化、铸钢、聚酯等一大批国有企业先后倒闭,加之受城市规划调整以及大安区地处自贡上风上水区域位置影响,川润、川力、华西能源、大西洋等一大批多年培育的优质骨干龙头企业被迫迁离,大安工业进入持续“衰退期”。至2020年,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区经济总量的34.52%

二、大安区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工业经济运行现状

近三年,工业投资方面,投资额逐年增长,年均增速为59.5%,投资额分别占全市总投资额的6.4%9.6%11.0%,我区在全市投资额占比逐年增加。技改投资方面,2021年全市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48.5%,市内其他区县技改投资占比在33-60%之间,而我区技改投资占比高达74.4%,可见我区工业企业在技改投资方面投入较多。

(二)工业园区建设现状

大安的工业园区主要是“2+1”。“2”是大塘山锅炉产业园和张家坝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示范区;“1”是自贡大山铺铁路物流园增值加工用地部分。园区内共有企业62户,其中规上工业企业21户,高新技术企业14户,2021年实现产值65.54亿元,实现税收1.05亿元,就业人数4800余人。

大塘山锅炉产业园可容纳一类、二类工业,三区三线划定面积为1.09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0.74平方公里,目前规划可用工业用地180亩。张家坝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示范区可容纳一类工业,三区三线划定面积为2.01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74平方公里,目前规划可用工业用地202亩,其中可用熟地68亩。有新兴产业孵化园(医疗健康产业园)1个,园内水、电、气等要素齐备,已建标准化厂房14.78万平方米,其中4.65万平方米已供企业使用,尚有10.13万平方米可随时洽谈入驻。大山铺铁路物流园总规划面积约5.7平方公里,目前规划可用工业用地340亩,可容纳一类工业。

从全市范围来看,大安区至今没有省级工业园区或省级经开区,与市内其他区县相比,大安工业园区规划面积最小,可用工业用地最少。

(三)工业产业结构现状

2021年,全区一、二、三产业的占比为13.16:45.01:41.83。工业实现税收2.45亿元,占全区税收总额(7.95亿元)的30.82%;工业企业从业人员8000余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2.76%。截止目前,全区工业企业共206户,其中规模以上76户,行业涉及20个大类,55个小类,占国民经济97个行业大类的20.6%。目前已经形成以硬质合金、装备制造为主导的两大产业,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分别为46.38%27.32%从主导产业硬质合金来看,我区现有硬质合金生产企业21户(规模以上企业6户),2021年产值达45亿元,占全市同产业总产值的75.3%。自硬公司已成为我省硬质合金产业龙头,综合实力排全国超硬工具材料行业前三名。从主导产业通用装备来看,我区现有通用装备制造企业45户(规模以上企业23户),2021年产值达25.3亿元,其代表企业威鹏电缆和东方龙源依托科技创新成果,未来发展势头强劲。

三、大安区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业经济占比不高

我区自2016年以来,地区生产总值逐年上升,但工业增加值逐年下滑,GDP占比由2016年的49.4%下降至2021年的35.87%,工业经济未发挥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作用。

(二)空间承载能力有限

一是大塘山和张家坝两个园区大部分属于建成区,存量土地仅382亩,且分布零散。二是园区土地受规划调整影响较大。按照我市城市总规要求:“2020年内实施张化厂、汇维仕、硬质合金厂等企业的关、停、并、转或搬迁”,加之张家坝示范园区只允许引入一类工业(即: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基本无干扰和污染的工业),导致招引企业落地困难,原有企业技改和扩能受阻,严重影响园区工业发展,部分企业已经外迁。三是园区拆迁成本较高。工业园区位于城乡结合部,征地成本远超全市其他区县,据测算园区征地拆迁成本约90万—150/亩,资金保障压力巨大。

(三)转型升级动力不足

一是传统产业占比较高。园区内规上传统产业企业数占75%,产值占65%,大部分企业主营项目为东锅、自硬配套产品,生产方式多为来料加工,精深加工较少,工业附加值不高。二是产业聚集效应不强。园区主导产业为硬质合金、通用装备、特色旅游商品,目前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近年招引的企业产业类型较多,但与主导企业关联度小。如:东方龙源、沃轮电气等高新技术产业,自身体量小,难以尽快形成聚集效应。三是缺乏重大项目支撑。今年全区在建重大项目仅3个,新签约招引超亿元工业项目6个,投资额度均在3亿元以下,缺乏大体量项目支撑,全区工业转型升级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四)要素保障存在差距

一是基础设施不完善。大塘山和张马片区的基础设施始建于六七十年代,部分道路、水电气管网已不能满足当下企业需求,如大塘山片区属于市政供水管网以外区域,企业只能使用转供水,增加了运行成本。二是工业熟地储备不足。按照市工业振兴领导小组要求,各区县需常态化储备500亩以上熟地,并且达到通水、通电、通气、通路、通排污和土地平整的“五通一平”供地标准。我区现有工业熟地68亩,其余554亩工业规划用地均不同程度存在征地手续不齐、拆迁未完成、配套设施不完善等情况。三是园区厂房适用性不强。新兴产业孵化园内现有10.13万平方米轻工业标准厂房,设计承重为200公斤/平方米,二楼以上厂房难以适配园区工业企业生产需要。

四、下一步发展建议意见

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引领,聚焦“建设内自同城发展先行区”战略定位,以“利旧、拓新、谋远、壮骨”为总方针,深入实施工业强区“1125”战略举措,即:坚持“工业强区”工作总思路;以创建省级经开区为总目标;以打造特色园区、做强主导产业为发展路径;实施优化空间布局、完善配套建设、强化项目招引、扶持重点企业、优化营商环境5项具体措施,奋力实现大安工业超常规跨越和高质量发展。到2026年,工业增加值占到全区经济总量的40%以上,工业园区规划面积不低于4平方公里,建成省级经开区;到2030年,工业增加值占到全区经济总量的45%以上,工业园区规划面积不低于5平方公里。

(一)坚定发展信心,抢抓战略机遇

一是主动融入“双圈”建设。乘势而上抢抓“成渝双城经济圈”重大战略机遇,在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中找准自身定位,以“再造产业自贡”为总牵引,坚持“工业强区”总思路,加强区域协同重构产业体系。二是主动承接东部产业。举全区之力抢抓机遇实干苦干,努力做好筑巢引凤,确保转移产业“请了愿意来,来了留得住,留下能壮大”。把承接转移与转型升级结合起来,不断发展壮大我区工业产业。

(二)优化空间布局,提升承载能力

一是加快园区规划建设。重构大安工业产业空间,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坚持“一区多园”,科学规划“1+3+3”产业园区。即:以创建省级经开区为目标,加快建设硬质合金产业园、大塘山锅炉特色产业园、大山铺铁路物流园区;谋划建设特色旅游商品加工基地、内自同城产业先行区(牛佛临港工业园)。近期要加快硬质合金产业园、大塘山锅炉特色产业园、大山铺铁路物流园区已有可利用空间的“满旧园”建设,并积极同步“谋远”“拓新园”。二是充分“利旧”盘活闲置资源。建立破产国有企业闲置资产跟踪管理及收储盘活再利用等机制,梳理辖区企业闲置资产信息,理清企业生产经营、产权归属、土地规划用途等情况,实行“集中收储、分类盘活”,通过司法处置、部门联动、协调撮合等方式,综合统筹利用。三是加快园区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对上争取专项债券资金,科学规划建设园区基础设施。近期要加快完成张家坝片区道路、大塘山锅炉产业园雨污管网改造、螃蟹沟污水管网建设等园区配套项目。四是高效利用成熟空间土地。加速推进大塘山产业园官塘片区和张家坝片区存量工业用地的报征工作,努力争取张家坝和大山铺物流园两个片区更多的工业用地空间,争取每年常态化储备可用工业熟地不低于500亩。采取“政府+平台+企业”的工业地产开发模式,在条件成熟的工业地块上,争取每年常态化储备标准化厂房不低于10万平方米,进一步提升工业承载能力。

(三)聚焦新兴产业,招引发展“金凤凰”

聚焦产业集群发展和重点企业培育,持续培育壮大硬质合金、通用装备两大主导产业和特色旅游商品等产业的培育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每年招商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0个以上,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个以上。一是着力新兴产业“新枝结硕果”。围绕“双圈”和东部产业转移招大引强。抓住成渝建设产业生态圈的契机,承接成渝和东部电子信息、重大装备制造、新能源、先进材料、医药健康、特色消费品等产业。创新产业承接模式,探索全链条承接、部分承接和加工贸易承接等多种模式,探索与产业转出地建立产值、用地、收益等指标分享机制。主动融入成渝产业生态圈“建集群”,精准招引一批技术先进,市场前景广阔,示范带动能力强的“链主企业”,吸引更多关联企业落户,为大安工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培育新兴产业集群奠定基础,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新增2个主导支柱产业。二是着力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发挥硬质合金、沃轮电气、工业锅炉集团等“种子企业”和硬质合金材料、通用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的作用。制定加速“工业强区”发展扶持政策,建立工业产业发展基金。进一步提升硬质合金、通用装备制造2个主导产业技术和市场优势,形成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链条完善、集群效益突出的传统主导产业链。三是紧盯科创产业“小苗成大树”。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出台科创研发、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等扶持政策。紧盯新技术发展方向,育龙头、提质量。注重前沿技术在我区落地转化,大力支持东方龙源与清华大学合作的第四代核电气冷堆自动化贮存实验基地建设;全力支持企业自建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科研技术平台及研发中心;鼓励企业建立异地科研基地;系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工业附加值高的瞪羚、专精特新、独角兽等科创“小巨人”和隐形头部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快速发展。

(四)优化营商环境,拼出强区“加速度”。一是提升服务质效。坚持“项目为王”工作理念,建立项目全程跟踪服务保障机制,及时掌握项目情况和需求,针对建设中存在的各类要素保障问题,开辟重大项目“绿色通道”,采取现场协调、限时办结等方式,及时有效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堵点、难点。建立企业经营环境服务机制,对重点骨干工业企业,建立以县级联系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人员组成的服务小组,及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安全生产、要素保障、政策宣传服务等方面的问题。二是建立容缺机制。项目建设过程中,申报材料齐全且符合法定程序,材料有欠缺或存在瑕疵但不影响实质性审核,允许企业采取书面承诺限期补齐或补正,可先行审批通过,后完善资料。三是鼓励担当作为。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正确对待干部在推动工业经济发展中的失误,多为基层干部担当担责、排忧解难,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落实关心激励机制,优先在工业经济发展攻坚第一线选拔、推荐、使用干部,最大程度激发广大干部“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创”的勇气。

(课题组组长:关义彬,课题组副组长:唐正涛、冯华富、刘明东 吴鸿涛)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
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