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7月20日 星期日     欢迎光临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安》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首页 > 杂志阅读>>《大安》2025年第5期>>调查与研究
关于何市镇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工作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5-06-09 19:06:05       作者:刘丹 赵荣兵       来源:何市镇

何市镇党委书记 刘丹

何市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赵荣兵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现象日益凸显。何市镇近期深入开展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调研,为整治工作提供决策依据,以促进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一、何市镇耕地资源现状

何市镇土地面积为7076.18公顷,现有耕地总面积5.4万亩;2024年全镇农作物播种总面积(含复种面积)13.44万亩,农作物总产量8.88万吨,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42万亩,粮食总产量2.41万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47.77%,产量占比27.13%,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红苕种植为主导产业,家庭个体种植为主,有少量经营主体规模化种植。

据调查,2024年,何市镇在耕地保护与利用方面真抓实干,大力推进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工作。严格落实田长工作制度和耕地保护制度,通过多种举措成功恢复了900余亩耕地。同时,审批宅基地16户,面积达3.14亩;妥善处理违法乱建事件2起;对284.43亩撂荒地开展整治复耕工作。一系列行动有效遏制了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现象,切实保障了耕地资源。

二、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工作的多方面影响

(一)积极影响。一是耕地保护意识显著提升。通过一系列整治行动及广泛宣传,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对耕地保护重要性的认知大幅加深,深刻认识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关乎国家粮食安全与民生福祉,为粮食生产营造了良好的思想氛围。二是耕地质量得到有效改善。整治过程中,众多被违规占用、破坏的耕地得以恢复原貌,清理了耕地上的非农设施,修复了土壤生态,土地质量得到提升,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更优质的土壤条件,有力夯实了粮食生产的基础。三是粮食生产导向更加明确。整治政策旗帜鲜明地确立了耕地优先用于粮食生产的方向,严格限制经济作物无序扩张挤占耕地,促进农业生产资源向粮食种植领域集中,保障了粮食种植面积,为粮食安全筑牢根基。

(二)负面影响。一是农民短期收入面临下滑压力。部分农民长期从事经济作物种植或非农产业,收益相对较高。整治后,转向粮食种植,由于粮食作物价格相对较低且生产成本未明显降低,短期内农民收入减少,极大影响了他们参与粮食的积极性。二是土地流转成本攀升。整治行动使得部分土地权属、用途发生调整,需要重新进行流转或分配,在此过程中,涉及土地评估、合同签订、纠纷协调等诸多环节,增加了流转成本和时间成本,部分地区甚至因土地流转问题延误了粮食最佳时机。三是基础设施短板凸显。一些恢复的耕地在整治前长期用于非农用途,灌溉、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严重缺乏或遭到破坏,这导致粮食期间,农田灌溉困难、农资运输不便,严重制约了粮食生产的顺利推进。

三、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不愿种”问题。一是粮食种植收益低,吸引力不足。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粮食作物的市场价格波动相对较小,扣除种子、化肥、农药、人工等生产成本后,农民种植粮食的收益微薄,使得农民对粮食种植积极性普遍不高。二是政策理解偏差,农民心存顾虑。据调查,整治政策实施后,部分农民对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存在担忧,担心未来政策调整再次影响自身收益。这种不确定性使得他们对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粮食生产持谨慎态度,粮食意愿明显下降。

(二)“种什么”问题。一是种植结构调整适应困难。整治后,农民需要从原本熟悉的经济作物种植转向粮食种植,但他们缺乏对各类粮食作物种植技术的了解,同时也难以获取准确的市场信息,如不同粮食品种的市场需求、价格走势等,导致在选择种植品种时感到迷茫。二是优质粮食品种匮乏。部分乡村受土壤等自然条件限制,缺乏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质高产品种,一些传统粮食品种产量低、品质差,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影响了粮食产量和农民收益,进一步加剧了农民在种植选择上的困惑。

(三)“谁来种”问题。一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留守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人和妇女,他们体力有限,难以承担高强度的粮食劳动,劳动力短缺问题严重制约了粮食生产的规模和效率。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滞后。虽然近年来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所发展,但整体规模和实力仍显不足。据调查了解到,何市镇部分新型经营主体,如钟鼓山村关强家庭农场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和先进的农业技术,规模化种植能力有限,难以有效承接大面积耕地进行粮食生产,无法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四)政策执行问题。一是执行方式简单粗暴,缺乏灵活性在整治政策执行过程中,未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和农民利益诉求,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推进工作,对于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或特殊情况的耕地,未能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引发农民的抵触情绪,影响了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粮食生产的正常进行。二是政策宣传不到位,认知存在偏差。据调查了解,部分基层干部对整治政策的理解不够深入,在向村民群众宣传时,未能准确传达政策的具体要求、实施步骤和长远意义,导致群众对政策一知半解,甚至产生误解,对整治工作和粮食生产持消极态度。

四、对于开展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工作的建议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一是提高粮食种植补贴标准。政府应综合考虑粮食生产成本、市场价格等因素,适当提高粮食种植补贴额度,确保农民种植粮食的收益与种植经济作物相当或接近,通过经济手段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对恢复耕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优先建设灌溉设施,确保农田灌溉用水充足;完善农村道路网络,方便农资运输和农产品销售。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粮食生产提供坚实保障。三是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服务。组织农业技术专家深入农村基层,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等方式,为农民传授粮食作物种植技术,包括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合理密植等关键技术要点。同时,积极推广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质高产品种,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

(二)优化政策执行方式。一是因地制宜制定整治方案。各地应充分结合本地的自然条件、农业产业结构、耕地利用现状等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个性化的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方案。对于不同类型的耕地问题,采取分类施策、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整治工作,避免“一刀切”带来的负面影响。二是强化政策宣传与沟通。利用村村响、宣传手册、微信群、短视频平台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政策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组织基层干部深入农户家中,面对面与农民沟通交流,解答他们的疑问,消除误解,提高政策知晓率和农民参与度。

(三)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是加大对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扶持力度政府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政策手段,鼓励土地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流转,支持新型经营主体购置先进农业机械设备,建设现代化农业生产设施,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水平,解决“谁来种”的问题。二是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生产。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参与粮食生产经营,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农产品加工企业、仓储物流设施等,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升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一是完善土地流转市场机制。建立规范、透明、高效的土地流转市场平台,加强土地流转信息发布、合同管理、纠纷调解等服务功能,明确土地流转程序和各方权利义务,降低土地流转交易成本,保障土地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配置,为粮食生产提供稳定的土地保障。二是强化耕地保护监督机制。建立健全耕地保护监督体系,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及村委在耕地保护中的职责分工。加强对耕地利用情况的日常巡查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和制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行为,对违反耕地保护政策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严肃查处,确保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成果得到有效巩固。

(五)关注农民利益诉求。一是充分听取农民意见建议。在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广泛征求农民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召开院坝会、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方式,深入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和困难,使政策更加贴近农民实际,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农民满意度。二是建立合理补偿与就业支持机制。对于因整治政策导致收入减少的农民,政府应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同时,积极开发农村就业岗位,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缓解农民因政策调整带来的经济压力。

五、开展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工作的未来展望

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工作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粮食生产带来一系列影响和挑战,只有综合施策、精准发力,才能有效化解当前粮食中存在的矛盾,确保整治政策落地见效,为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切实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大局。

下一步,何市镇将继续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将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来抓。持续加大整治工作力度,严格执行相关政策法规,坚决打击各类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

进一步完善整治工作的各项机制,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提高基层工作人员和农民群众的耕地保护意识;积极协调各方利益,妥善化解矛盾纠纷,为整治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不断提升整治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加强日常巡查和动态监测,防止问题反弹,巩固整治成果 。同时,要注重将耕地保护与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引导农民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高耕地的综合效益。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实现何市镇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杨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