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欢迎光临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安》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首页 > 杂志阅读>>《大安》2012年第1期>>灯下漫笔
“重读”鲁迅
发布时间:2013-11-28 03:09:04       作者:邓杰       来源:区水务局

一月的最后一天,翻开《社戏》、《故乡》,直读到视线模糊。掘蚯蚓,钓虾,乌油油的罗汉豆,阿发,双喜,闰土,杨二嫂(豆腐西施、“圆规”)……直到今天,我才真正懂得这别样的余味与悲凉心境。

很多记忆都会附着在某些东西上。那可能是童年的一颗泡泡糖,一包酸梅粉,一件漂亮衣裳。在这些旧光景里,我心里有什么东西,“哗”一声碎了。它让我已被生活磨砺得异常坚硬的心变软了。

裹挟着清香的豆麦和水草,朦胧月色,如铁的兽脊的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潺潺的激水,模糊的戏台,夜色中的赵庄。前些日子读王安忆《富萍》、《上种红菱下种藕》,读出点“社戏”的味道。思忖着,相似的感悟罢。俄罗斯白银时代最伟大哲学家别尔嘉耶夫谈自己被迫与什么作斗争时,回答:与我的洁癖,精神和肉体的洁癖,病态针对任何事物的洁癖。我想,优秀文艺工作者应是精神和肉体上有“洁癖”的人,这样才能带领受众抵御诱惑,守护尊严,拱卫心灵,产生共鸣。这就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人生,敢于正视淋漓鲜血。是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先生就是这样的人,不妥协,不退让。像他那倔强挺立的根根头发,标志性的胡须。这既是对文学创作,对作品,也是对人生,对做人而言的。让我肃然起敬。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读到这些时,我眼睛酸涩着。某些过往再次泛起,像平静湖面激起的涟漪。

前些日子,听说中小学课本删除部分鲁迅文章。先生确不该被请下“神坛”的。难教的并不等于该删除;现在读不懂,将来,人生有一定积淀时或许就能读懂。而今,商品经济大潮里,或许物质的富有并不能代替精神的食粮。有人说,中国人的性格有点像水,水善纳万物而不争。也包括藏污纳垢?!默然接受?大浪淘沙,较之那些个被网络和8090后奉若神明的谈革命、说自由的“当代鲁迅”,这鲁迅才是真的鲁迅。真得让人摸得着,如心底一股暖流,清澈透亮,让我们照得见自己。我想,所谓伟大人物不应仅计为出多少王侯将相,多少华盛顿、拿破仑。因也不乏“窃国者诸侯,窃钩者诛”一说;也有“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哀叹……也不乏曾国藩、左宗棠这样颇具争议的人物。硬把安邦定国的重任强加给文学是不合适的。但文学文化却能启迪心灵,拨云见日。重庆的“重读经典”、唱红歌无一不是例证。而今,我们也谈文化体制改革,倡导“五个自贡”建设,文化自贡、川南文化高地是个继承与发扬的课题。怎样多读书,读好书,学习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又是个值得思考的课题。需要重新审视的还很多。

先生给儿子周海婴遗嘱,说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去年,海婴已逝。但他的一生遵循了父亲遗嘱。小时,海婴喜欢一种叫积铁的玩具,用这些学会组装小火车、起重机,装好再拆,鲁迅总予以鼓励。鲁迅去世后,海婴家境曾一度困难,但热爱技术的兴趣不减,用储蓄多年的压岁钱交学费,报考南洋无线电夜校。一九五二年考进北大物理系,走上严谨科研道路,开始默默无闻、淡泊名利的生涯。不愿在鲁迅光环下生活,也从不向外人炫耀自己是谁的后代;他反对靠父母的余荫生活,虚度人生。

我想,重读是有味的,而况是经典。虽然,这竟是九十年前的余音。重读的不是人,不是文字,不是作品。是路。路是什么,路就是命,命运。是对国家、民族命运及出路的关注。正如先生说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确,鲁迅就是这样的,骨头最硬,没有丝毫奴颜媚骨。

偶然想起话剧《立秋》里的话: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活着,每个人都有他生活的轨迹,这轨迹就是路,承载这些的就是“业”,这是人的社会属性。而国人历来有“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慷慨;亦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吝啬也罢,中庸亦可。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脊梁,也不乏秦桧之流的龌蹉。有拍案而起的闻一多,也有道貌岸然的汪精卫,有大义凛然的江竹筠,也有叛变革命的蒲志高。我想,“运交华盖”也不如“漏船载酒”洒脱及“孺子牛”的勤勉实在。我想,重温是种精神寄托。诚如郁达夫所说,没有伟大人物的民族是最可怜的一个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却不知爱戴的民族,是一个永无希望的奴隶之邦。这才是当下国人精神家园须重建的原因之一。每一种时代精神都有其存在的特殊背景。而时代精神的灵魂在于作品背后的文化依托,艺术手段服务于艺术内容,只有两者水乳交融,与时俱进,才能造就在滚滚历史浪潮里留得住的时代精神和精品力作。

这晚,在这城市璀璨彩灯下,我脑海里也出现一副奇异图画,像拉洋片一样,一帧一帧: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
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