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欢迎光临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安》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首页 > 杂志阅读>>《大安》2012年第6期>>燊海星空
李亨祠堂的背后
发布时间:2013-12-05 13:28:51       作者:裴建成       来源:编辑部 区人大

李亨祠堂位于自贡大安区凉高山原“无线电一厂”内,今年才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似乎没多大名气,少有人知。我这个在该地工作几十年的“老领导”也是今年才第一次走进去。

四月的一天,参加市人大《文物保护法》执法检查。我们路过一座清末的节孝牌坊,穿过一排破旧的厂房,就到了一处苍夷面目的大宅院。因常年封闭,宅门四周长满了杂草,而入内的景象也差不多,枯藤老树,断垣残壁,砖木结构,四合布局。宅院有上下两殿,两殿左右均有偏殿,偏殿两边亦各有房间和花厅,规格不同而已,让人想象出当年那种比较严格和规范的氛围。尤其是上殿,天花板彩画二十四孝图像,两楹三间,中无间壁;上悬黑漆雕字贴金大匾三张,中匾题“慎终追远分”,左匾书“淮木有本”,右匾为“惟水有源”,字体苍劲,若悬岩坠石,神韵有力。上殿阶檐为石刻栏杆,七级垂带踏道,直达下殿院坝。整个宅院匾额工整考究,柱梁、窗棂均有不同的精美木制雕刻,各处花园、天井也是大小不等,错落有致。

祠堂建于清朝道光末期,距今近200年了, 3000多平方米的占地,在彼时彼地也不失为一座宏伟建筑。虽说对研究清代的祠堂建筑和盐业经济具有重要的文化、文物价值,可我对古建筑没有知识也没有兴趣,只是觉得这一座宅院背后的一个人物,一口盐井,一座山寨以及由此发生的一段盐史不能不加以记载,尤其是对于自贡市大安区。

一个人物。当然就是祠堂的主人,自贡大盐商李亨,也叫李振亨。这个曾靠打铁器供应井灶的江西穷小子,因创办“挖耳井”起家,自推井吸卤,自烧灶制盐,自立盐号运销,“产供销”一体跻身井场,一跃成为盐场巨富。“道光末叶至咸丰初年,又以多余之资,先后在富顺县境内大山铺一带,以及仙滩、何市、瓦市、内江地界、威远地界,置买田土,修房造屋,最终拥有大小地方一百多股,共收租七千担以上,但盐业比重,皆远远超过地产”。此间他不仅修造了这座李氏宗祠,后来,为保家财又倡导、串联其他盐商修建了“三多寨”。用现在的话说,李振亨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大地主兼工场手工业主,成为当年左右自贡盐场的老“四大家族”之一。一口盐井。这就是“挖耳井”,不仅是挖出了李亨的第一桶金,其动听故事已成为自贡盐场的美谈。此井在今天釜溪河张家沱处,因开凿之后资金断绝,李振亨乞求老母将头上插发赤金挖耳一枝变卖,除买米少许回家糊口外,携余资赴挖耳井地,筹办酒菜以搞劳、饯别、散伙。工匠们被李亨之举感动,免费凿井一天,没想到突然凿穿,顷刻之间井下卤水、瓦斯一齐喷泄,直冲井架,李振亨疑惑不定,木然而立,随之喜形于色,遂将离筵改为庆宴。这个传说与当年大安盐场“磨子井”的故事也如出一辙,用现在自贡话来说就是“做人要耿直”,只是不知当年老板和雇工果真如此“耿直”,还是人们赞美和期望上上下下都要如此“耿直”。一座山寨。即闻名遐迩的川南“三多寨”,李亨祠堂正是三多寨李陶淑堂的祖祠,该寨建成于清咸丰九年,而咸丰初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的消息传来后不久,自流井的大盐商就感到岌岌可危,开始筹议筑寨以自保。咸丰三年(1853)年,由李振亨倡议发起,约集颜昌英、王克家等搜罗款项,募集员工,在地势险峻的牛口山上修筑寨堡。历时七年,耗费白银七万多两才把寨堡筑成,俨然是一座封闭的城垣、独立的王国,寨内设有“尖山晚照”、 “双塘映月”八大美景,全川罕见,素有“川南寨堡之冠”之美誉。据说,咸丰十年(1860)李永和、蓝朝鼎义军攻进自贡地区时,富商巨贾携家逃窜到三多寨的有一千多家,现在的三多寨已成为大安区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地。

在一座李亨祠堂的背后,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个人物的传奇,一口盐井的传说,一座古寨的诞生,一段历史的演绎。这段历史是清朝末年自贡盐业世家的发家史,是中国工场手工业和民族资本的萌芽史,也是我们大安区能够拿出来“摆弄”的一段辉煌史。

走出“李亨祠堂”,一个念头萦绕脑际:将来在凉高山这里打造出一座“盐场人文博物馆”多好,与釜溪河畔郭沫若题匾的那座“盐业历史博物馆”可以上下观望,遥相呼应……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
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