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欢迎光临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安》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首页 > 杂志阅读>>《大安》2012年第8期>>专页
求真务实  突出亮点
引领回龙镇经济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发布时间:2013-12-09 17:01:10       作者:周克炎 王忠良       来源:回龙镇

回龙镇地处大安区东南部,距市区46公里,东与隆昌县黄家镇相邻,南与富顺县骑龙、狮市镇接壤,西与沿滩区瓦市镇隔河相望,北与牛佛镇相连,幅员面积42.7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86.78公顷,辖17个行政村、1个社区、105773.65万人。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回龙镇党委、政府坚持科学发展,紧紧围绕“基础兴镇、产业富镇、商贸活镇、和谐稳镇”四大发展战略,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纽带,以结构调整、城镇建设、民生工程为重点,加快统筹城乡建设步伐,经全镇干群的共同努力,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准确定位,沱江河畔花椒飘香

 

随着统筹城乡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乡镇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回龙镇也面临着困难决择,如何确定未来发展方向?怎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今后在经济发展中应转什么型?走什么路?怎样走?是镇党委、政府一直以来思索着要解决的难题。

直面劣势。镇党委、政府清醒的认识到,回龙在经济发展上硬件缺陷颇多:一是回龙镇远离市区,已超出了城市经济辐射范围;二是无港口、铁路、高速路,交通不便;三是矿藏资源、旅游资源缺乏;四是属市、区经济发展规划薄弱区。总而言之,存在财政制约、土地制约、空间制约、人才制约、观念制约的五大困境。就目前来说,要发展二、三产业仍困难重重。

必然选择。所谓有失必有得,我镇虽有诸多劣势,但远离市区,各类污染较少,环境幽雅,空气清新,土地资源丰富,最适合发展特色、无公害种养业。通过认真调查及深入分析,花椒种植效益逐渐凸显。回龙镇原来在雄丰村、古井村就有一定的种植基础,并有本镇成功人士陈立康带回来优良品种、先进的种植技术与销售渠道。而令人欣喜的是,通过专家评审,回龙镇不论气候、土壤等都符合花椒种植条件,所产花椒壳色红艳油润,粒大而均匀,香气浓郁,麻味强烈,品质极高。鉴于此,镇党委、政府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正确选择,在今后一段时期的经济发展道路上重点发展农业产业化,并以发展花椒产业为主。

有序推进。确定了发展方向,镇党委、政府始终将花椒产业发展放在核心工作位置。一是加强组织保障,成立了花椒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和农业中心具体负责。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并将各村的发展状况作为干部考评的重要依据。组织人员到重庆江津参观学习,根据生产季节需要,定期举办理论培训班和现场实地培训;二是加强政府引导,在发展中不搞指令计划,鼓励镇村干部带头种植,循序渐进,稳步发展,以实际效益带动群众。通过项目争取,加快与其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实行苗子统一采购,栽植管理定额补助30/亩。鼓励规模种植与退耕还林挂钩,达到效益共享;三是建立专合组织,强化专化组织示范引领作用,为椒农提供农资、信息、技术等良好服务,密切种植散户与基地、与市场等之间的关系,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有力的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

花椒飘香。目前,我镇花椒种植已形成了“二四四”发展格局,即成立了两个公司:自贡市大丰农业有限公司和自贡市鑫盛农业有限公司;四个一:建立了一个花椒支部、一个大安区大丰花椒专业合作社、一个回龙镇花椒种植协会、一个商标为“香龙山”的花椒品牌;四个基地:古井、红珠、玛瑙、雄丰四个种植基地。

回龙镇现有花椒种植面积6000余亩,涉及全镇10个村,有种植大户8户,投产面积2500余亩。今年,广大椒农又迎来了一个丰收之年,产鲜花椒达1000余吨,经济收入800余万元,产品远销西安、重庆、成都、郑州等大中城市。花椒产业已成为回龙镇农业的支柱产业,其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日益凸显。

产业目标。回龙镇将按照区“三化”联动的要求,将逐步加大发展中的科技含量,引导向立体循环经济、产品深加工等现代农业深层次方面发展。一是立足发展。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真正形成产业规模化,到十二五末,全镇种植面积达1万亩,产量达4000吨,产值达3200余万元;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加快水利等配套设施建设,引进优良品种、先进技术,提升抗灾能力。二是立足增值。加快加工型企业建设,提升附加值空间。积极探索立体种植模式,鼓励产、摘、销等配套产业发展,延伸收益渠道,促进效益最大化。三是立足销售。充分发挥专合组织的作用,并加强农村市场信息网络、农村科技信息网络等建设,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抵御市场风险能力。通过一系列的有效措施,确保群众增收、增效,必能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将回龙镇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川南花椒之乡”。

 

教育为先,东方明珠熠熠生辉

 

回龙镇,大安教育的东方明珠,教学成绩硕果累累,为全市所瞩目。学校先后被评为四川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中共自贡市委先进党组织”、“自贡市中小学常规管理优秀级学校”、“自贡市校风示范学校”、“自贡市总工会模范职工之家”、大安区“教师教育先进集体”,连续7年获得教育局教学质量考核一等奖、年度考核“优秀”。近年来,升入国家级示范高中和省级示范高中的人数逐年攀升,2012年达95人,名列全区第一。

重视是前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镇党委、政府历来重视本镇教育事业,积极协调争取项目资金,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教学环境,关心学生成长。先后投入1350万元,新建回中、回小及6所村小教学楼、运动场、图书阅览室,回中新建了标准化的理、化、生实验室,改善了微机室;回小新建了科学实验室,改善了教学、生活、运动等相关配套设施,全镇中小学校容校貌焕然一新,教学环境彻底改善。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特别是毕业班教学质量,镇党委、政府与中心校一起制定毕业班质量奖励机制,并从有限的财政资金中拿出一部分来奖励表现优异、成绩突出的教师。同时,积极倡议镇域内成功人士捐资助学,于2012127日正式成立“回龙镇教育助学基金会”,目前捐助资金达20余万元,已有32名优秀困难学生得到资助。党委、政府及校领导坚持对贫困学生、留守儿童结对帮扶,资助财、物,上门谈心,关心学生健康成长。

管理是关键。回龙教育始终坚持“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质量求生存”发展理念,狠抓自身建设,完善了较为科学的管理体系,构建了“政府—中心校”、“领导—教师—学生”、“学校—家长—社会”教育管理模式,以奖促优,以优促教,形成了回龙教育团队的活力与动力;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的协调、均衡发展;重视对教师“爱岗敬业”精神的引领和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积极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搭桥铺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学习模式,努力探索“校本教研”、“课题研讨”的新路子,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为回龙镇教育的稳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是出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值也在不断攀升。回龙教育深感压力重大,我们不断地思索教育创新之路。如何积极探索教师队伍培养的新路子和创新科教兴校战略,如何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践行“高效课堂”和推进素质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保障回龙教育能否一直保持大安教育领先地位的关键。

突破是目的。镇党委、政府紧跟国家教育“十二五”规划,结合回龙实际,认真制定了“回龙镇教育十二五规划”。根据当前教育现状,面对教师队伍年龄和学科结构不合理的现实,提出了狠抓新教师培训和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培养;狠抓课程和课堂改革;更新育人理念,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各校点建设,促进全镇教育均衡发展等举措,力争在“十二五”期间,锻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为学生的终身教育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大安教育这个耀眼的“东方明珠”添光加彩。

 

因势利导,城乡建设快速推进

 

因远离市区,多数回龙人选择就地发展、就地居住,配套设施的完善,商贸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极大地促进了回龙城镇化进程。

科学规划布局。按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和引领作用,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资源节约、功能分区”的要求,于2007年完成了《大安区回龙镇总体规划(2007-2020)》。目前,根据回龙镇的发展需要,满足项目落地,经多次调研,按照“多规合一、适度调修”的原则,对场镇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用地、各村集中居住区、“回引”企业用地进行了调修,使城镇村庄建设与产业相融,充分体现出产镇、产村一体化。

建设快速推进。我镇以三级(场镇、村集中居住区、组聚居点)市场为抓手,业主投资小城镇建设,联建农民集中居住区,积极致力于人居环境的改善与提升。一是场镇建设。坚持“以引资促建设,以项目促建设”,大力招商引资,新建银河市场7900平方米,银河商贸住宅区达22000平方米,商贸步行街6000多平方米,滨河小区4000多平方米,改扩建回龙小学,新建五级客运站,场镇规模净增0.8平方公里;二是村集中居住区建设。始终以推动农村改革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出发点,坚持科学规划、适度集聚、因地制宜、群众自愿、政府引导的原则建设村集中居住区。目前,双柏、古井集中居住区已初具规模,一期工程已全部结束,建筑面积10000余平方米,入住58户;三是组聚居点建设。引导农民走统规统建,统规联建,统规自建模式,推荐新农建设新型户型图集,配套建设农村燃气、沼气、自来水、庭院绿化设施。

健全配套设施。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参与、农民主体的发展路子,近年先后引进业主投资新改建自来水供给厂、天然气站、农贸市场、大型超市、大酒店、休闲山庄,加上高质量的教育、过硬的卫生队伍,场镇功能较为强大。目前全镇已建水泥路70余公里,实现镇域公路网络化,森林覆盖率达24%,极大的改善了交通和人居环境,一个宜居宜商新型场镇逐步成型。

争取项目扶持。新村建设要推进、场镇要发展,强大的产业支撑、良好的人居环境、规范的动作方式是关键。为了加快“三级”建设,促进城乡统筹,打造新型城乡发展格局,一是争取产业项目支撑,紧紧依靠金土地、双挂钩、小农水等项目,改善农业基础,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二是争取设施项目支撑,主要是场镇污水处理、中心幼儿园及卫生院扩建项目等,完善各类配套设施,强大场镇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三是加强项目管理,规范运作方式,严格质量标准,使城乡建设健康、快速、有序发展。

目前,我国正处于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期,从上到下无不呈现出一种紧迫、向上、活力的改革发展氛围。我们必须强化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形势变化,奋力开创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
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