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欢迎光临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安》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首页 > 杂志阅读>>《大安》2012年第10期>>燊海星空
凉高山杂谈
发布时间:2013-12-10 10:55:21       作者:于佑兰       来源:凉高山街

2006年到凉高山街道办事处工作以来,对凉高山的乡情和眷恋在不经意间与日俱增。特别是工作之余,时常有幸静听老街坊们饶有兴致地回味老街曾经的趣闻轶事,确不失为人生一大快事!

一、名字的由来

儿时听大人们说起凉高山,童年的好吃误以为和“凉糕”有关而得名,其实不然。凉高山地处自贡东大门,行政区域呈条状分布,历史上由于自贡盐业的兴盛,自古以来就是陆路盐道的必经之地,商贾繁荣、人流如织。听老人们讲,以前自井、大安的盐巴经凉高山、大山铺到牛佛码头外运,都是挑夫们辛勤劳作的结果,至今凉高山医院巷古老的石板路就是最好的见证。凉高山由于较市区海拔更高,历史上曾经叫做“高山岭”,岭上最高处(现唐家岩附近)有两株枝繁叶茂的大黄桷树,炎炎夏日,来往行人和盐担子们喜欢在此树荫处歇息。由于地势高、树荫覆盖面大,在局部区域形成了空气清新,气候凉爽的歇息小气候,时间一长小有名气,久而久之,“凉快的高山”远近知晓,故而得名凉高山。

二、节孝石坊

节孝石坊,居民群众也称节孝牌坊。凉高山节孝牌坊主要有两座,分别是张氏和王氏节孝牌坊,至今为凉高山街坊邻居引以为傲。张氏石坊位于凉高山街无二厂公路侧面,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是三多寨第一任寨主李春霖之续室张氏死后,其子女报经朝廷请旨批准为其母修建的节孝坊。这座节孝坊为石质结构,五滴水四柱三门,通高12.5米,通宽10.5米,正门宽3.65米,两侧次门宽2米,通体布满精致的雕刻,是大安境内现存牌坊中规模最大,建筑最精美的一座石质牌坊,在2008年“双十”地震中塔尖部分略有损毁。王氏节孝石坊位于凉高山老街医院巷100米的古盐道路正中。也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为旌表邑进士李明辉之妻王氏所建。石质结构,三滴水四柱门,通高12米,通宽7.5米,正门宽3.3米,两侧次门宽1.85米,正额字为平底刻,额坊柱联为圆底刻。两个牌坊之间直线距离不过百米,近两百年的风雨历程让双牌坊更加相得益彰,一直以来就是凉高山地区的标志性建筑,既彰显了古街传统的淳朴民风,更是集中体现了当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心血。

三、李亨祠堂

李亨祠堂位于凉高山屈家山原无线电一厂内,修建于清道光末期,距今200余年,建筑面积2028平方米,是清代川南地区民居宗祠建筑的典范。祠堂的修建者是自贡大盐商李振亨,民间也叫李亨,因其于道光年间创办了自贡人民一直津津乐道的“挖耳井”而起家,李振亨兄弟由此推井汲卤,烧灶制盐,自立盐号运销。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淮盐梗阻,川盐空前畅销,李振亨遂成自贡盐商之首。李振亨发家后,随即于道光末期在凉高山屈家山卜地建祠。现存李亨祠堂虽然历经风雨略显苍伤,但设计精巧,错落有致,功能齐全,既显示了盐商大家的风范、财富和地位,又体现了自贡盐商海纳百川的胸怀。整个建筑群呈四合院布局,为砖木结构,分上下两殿,由11个大小不等的天井构成,不管是石刻还是木雕,至今让人叹为观止。李亨祠堂承载了盐业家族的盛衰,见证了百余年来自贡盐业经济的潮起潮落,使其成为研究四川盐业史、盐商家族史、盐文化与宗祠文化等弥足珍贵的实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今年以来,作为自贡市着力打造“一城一中心一目的地”核心区域和主战场的东北部新城建设已经全面展开,凉高山街正处于燊海井—恐龙馆旅游精品线中段,是东北部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百年难遇的机遇和挑战,凉高山辖区的每一位新老居民,都肩负着历史赋予的重任,为古老悠久的凉高山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而努力!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
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