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3月28日 星期四     欢迎光临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安》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首页 > 杂志阅读>>《大安》2013年第8期>>燊海星空
有“盐”有“味”的地名
发布时间:2013-12-11 15:40:43       作者:裴建成       来源:编辑部

在自贡生活了几十年,自认为人熟地熟,可一天有人约我在“塞纳河畔”相见,确实把我给搞懵了,原来这是老地名“马吃水”附近新建的一处居民小区。自贡新建的商住小区、楼盘地名都取了些豪气万丈,洋味刺鼻的名字,如豪斯登堡、香榭丽舍等等,总是感到别扭,既找不到“形”,更寻不到“根”。

其实,自贡的地名从来只有浓浓的盐味——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井盐味”。我们透过一长串老地名,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幅幅自贡2000多年井盐开发的历史画卷,自贡老地名大体可以用“井、笕、牛、庙”四个字加以囊括。

一是“井”。自贡市这“自,贡”两个字就是由“自流井”和“贡井”两口著名的盐井名字合称而来,这两口井现在是自贡两个城区即自流井区和贡井区的区名。据有关资料的粗略统计,自贡盐场至民国初年,已经打了12000多眼井,以“井”为地名的地方就有214处之多。一般说来,这些井具有选点上的特性,或在开凿时有神奇的故事性或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例如燊海井、缪沟井、骑坳井、石缸井、小桥井、天花井、高山井、吉成井等。位于大安区政府附近有一小地名磨子井,据说当初开凿艰难未果,好心的老板决定放弃了,将仅有的一口石磨子卖了让弟兄们吃了顿散伙饭,工人深受感动,吃完饭后决定再使劲“锤”几下,没想到一下就打穿了:“天然气猛喷,吼声如雷,工棚井架着火被焚,方圆好几里地,满天通红”。

二是“笕”。即笕杆,清朝后开始出现的用竹管输送卤水的管道。当时有人形容“两场运卤水,全持竹枧杆;蜿蜒似蛟蟒,纵横山水间”。因此自贡以“笕”为地名的地方也特别多,如“大昌笕”、“大生笕”、“余庆笕”、“全富笕”等,从这些名字中可以看到当年盐卤运行的轨迹。竹子当时在盐场中用途非常广泛,从锉井、采卤、输卤、制盐、运销,项项都离不开竹,因此制作和销售竹制品的店铺也就非常多,最著名的有现盐史馆附近的一条街道,一直就叫“竹棚子”。现已成为自贡“东方广场步行街”,其实当初建成时取名“竹棚子步行街”岂不更好?

三是“牛”。过去牛是盐场的主要动力,以“牛”为主题的地名当然就少不了。卖牛的地方叫“牛市坝”,喂牛的地方叫“放牛山”,处理牛皮的地方叫“皮匠坡”,出售牛屎粑的叫“牛屎巷”,供祀牛神的有“牛王庙”等等。从这些众多的以“牛”为地名的名字中,可以窥见“牛”在自贡井盐的开发中做出的不可替代的默默奉献,在过去以畜力为主要采卤动力的自贡盐场流传过一段民谣:“河小盐船多,路窄轿子多,山小牛屎多,街短牛肉多”。牛肉多,让自贡人对牛肉的加工烹饪、技艺也日积月累,精益求精,最终形成了当今闻名遐迩的自贡名吃之绝——“火鞭子牛肉”。

四是“庙”。自贡地名中保留了“陕西庙”、“江西庙”、“贵州庙”“湖广庙”等,这些庙宇都是外地盐商为办同乡会而修建的,反映了明末清初大批外地商贾携带资金汇集于自流井,凿井设灶煮盐的盛况。例如陕西庙,就是陕籍商人在自贡经营盐业致富后,为“款叙乡情”修建的同乡会馆,殿阁巍峨,造型奇特,捐银修建的单位和个人达数百之多,也叫西秦会馆。现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设在馆内,已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陕籍商人开设的八大家盐号,称为“八大号”,都设在陕西庙附近的一条街上,这条街当年被叫为“八店街”,后来曾为自贡市政府所在地。还有“尚义号”、“兴隆街”、“宝兴隆”等地名都由当时盐商的商号而来。

此外,也有反映井盐堆积、运销盛况的地名,如:“进盐坝”、“搁盐坝”、“盐仓坝”、“盐马路”、“盐店街”等等,不一而足。

由此可见,自贡老地名的确是一笔十分独特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蕴含着千年盐都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展现出自贡盐场产供销的繁荣过程,造就了这座城市的独特品格和气质,打造了这座川南都会的个性特征。假如能进一步规范新建商住楼盘的命名,以保护地名和文化,无疑对建设“文化自贡”是一件值得期待的好事。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
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