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4月30日 星期二     欢迎光临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安》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首页 > 杂志阅读>>《大安》2019年第1期>>《大安》七周年
“七年之痒”话《大安》
发布时间:2019-02-11 15:17:34       作者:裴建成       来源:编辑部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区委机关月刊《大安》从20123月创刊已出版发行83期,走进了它的第7个年头。就像一株成长中的小树,沐浴着阳光雨露也经历过风吹雨打;也像一个打拼的团队,战胜了“三年之痛”又将面临“七年之痒”。

7年来,《大安》按月出版,质量稳定提高。2018年出刊12120万字(累计82900多万字),文章268(累计2005),图片932(累计5719)2018年收稿600余篇,其中科级干部500余篇,在职县级干部65 (累计6000余篇)。全年发行2.5万册(累计18万册)。内部发送至市级领导及市级党政机关,各区县四大班子领导和区内村(社区)级基层组织,赠送部分省、市相关人员及县级刊物交流。今年按惯例继续编纂2018年《大安》合订本100本,7年合计编篡700本。《大安》互联网站2014开通后更新及时,已出版的83期《大安》文图即月全数上网,并逐年完善了阅读、转载功能,5年时间仅机关干部的查阅量近50万左右,其中部分内容定期由《大安宣传》微信公众号通过手机及时推送。可以说,《大安》已成为全区干部群众工作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作为主编,伴随了《大安》杂志7年的年年月月和步步前行,见证过区委政府的“雨露滋润禾苗壮”,感受过干部群众的“众人拾柴火焰高”。今日之《大安》铸就的鲜明特色,不妨比喻为“四个一”:

一枚围绕中心不停旋转的“转经筒”。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总结提炼“奋进新时代,谋求新作为”的大安实践和经验,助力区委政府中心工作是《大安》始终如一的宗旨。在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四个意识”指引下,《大安》围绕中心不偏不离,牢记使命不停不息。2018年为例:继续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特别是习总书记视察四川重要讲话为主线。开辟相关栏目,组织相应文章,着力引导和总结我区“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深入开展,推进大安经济变道超车,高质量发展。设置了《乡村振兴》《文旅融合》《项目推进》《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三创联动”进行时》《党的建设》《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等专题栏目,发表了《把自贡四张“名片”一起叠放于大安》《让“回炉淬火”成为常态》等文稿93篇。同时提炼基层经验,策划专题彩页36个(累计246个),全年刊发乡镇(街道)、部门、企业特色专页24个(累计164个),围绕各时期的重心,不断总结提炼了大安的实践经验和工作业绩。

一株植根江姐红色故里的“常青树”。《大安》始终坚持把个人原创写稿作为用稿的底线,基本杜绝了抄袭下载,带动了调查研究,启迪了工作思考,促进了政治建设,提高了理论素养,成为一株植根于大安土壤的思想之树。全年在“调查与研究”、“工作研究”、“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等栏目,发稿150篇,占总数的56%。多数干部是带着问题学习思考,调查撰稿,不断加深了对分管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创刊以来累计刊发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理论文章1522篇,其中在职县级领导273篇,以上率下,形成了良好的研究氛围。卷首评论连续刊发82篇,坚持正向引导,聚焦问题,启迪思考,好评如潮。“村官说事”自20155月起面向基层,已汇集了88名村社区干部的心得体会,进一步促进了基层组织建设。“实践之水清澈,思想之树长青”。植根于大安实践的《大安》,一年四季都会结出大安干部的思想成果,推进了大安事业年年进步。

一间盛满大安脚印和征尘的“资料库”。《大安》7年来,外树形象,内积珍品,打造地方品牌,拓展共享平台。封面继续保持宣传优秀大安人的一贯风格,2018年有甘涛,舒志伦,贺光玉,刘琪等,累计收集整理宣传大安代表性人物80余人,展现了大安的光荣榜和英雄谱。封底继续为大安重大项目成果展示和人文景观。每期保持了区内文史作品有一定份量,对大安文史、山川给予倾情关注,弘扬和展现了历史悠久的大安文化。提供资料服务方面,《大安》创刊至今记录并保存了已刊发的800余万文字资料、6000余幅图片,收集了辖区各层面丰富的图文素材达2000G,留下了十次党代会以来我区各部门及乡镇(街道)工作的脚印,成为推动工作,整理查阅的资料库。

一块构筑大安融媒体中心的“奠基石”。20188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中央深改委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意见》,省委要求,2019年底全省185个区县要全面建成县级融媒体中心。经过几年的努力《大安》已成为大安区独特的融媒体雏形,初步形成了聚纸媒、网媒及手机终端于一体的融媒体运作格局,线上线下年均阅读可达20万人次左右,为下一步推进大安融媒体中心建设提供了条件,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前不久,《大安》在即将召开的市委2019宣传工作会上被指定为会议交流的典型,获得了充分肯定。《大安》应该发挥优势,努力承担起“大安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起步基石,也必将借助融媒体中心更加广阔快捷的平台,发挥出更加重要和壮阔的传播力量。

《大安》杂志7年间茁壮成长,而今硕果累累,离不开“天帮忙,人努力”:

一是“天帮忙”。《大安》生于党的十八大春风之中,长于十九大的雨露之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是两届区委顺应了新时代要求,高度重视区内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结晶。记得创办之初,十届区委书记詹勇亲自与我商定了刊物名称叫《大安》,并确定用“毛体”作刊头字体;记得办刊之中,十一届区委书记张昭国对《〈大安〉卷首语(50篇)》作序欣然应允,全力支持热心鼓励。两届区委对干部撰稿学习严格要求,两届政府对杂志经费应保皆保。二是“人努力”。编辑部有些个不愿懈怠的人,与其说抱有“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雅兴,不如说出自“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执着。7年来,凭着对习近平新思想的执着领悟,对大安区山水的执着热爱,对人生意义的执着追求,不计闲言碎语,放弃个人休息,确实也够“拼”了。

在互联网日新月异的今天,纸媒已经面临严峻挑战,融媒体中心建设任重道远。《大安》欲胜“7年之痒”必须与时俱进,重要的是要发扬传统、保持定力。我以为要守住其三大“本色”:

第一,守住“四个意识”的鲜色。《大安》作为区委机关刊物就是党刊,党刊姓党绝不含糊。多年来始终做到了以“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为办刊基点。采编方向遵循区委部署,围绕区委中心,保持步调一致;采编内容突出政治学习和工作探索,摈弃哗众取宠,甘作驯服工具。这是《大安》不同于其他期刊的鲜明特征,必须坚定维护。

第二,守住“内容为王”的底色。虽然时代发展,技术日新,但任何时代、任何媒体都必须以承载思想信念和感情为己任,党媒必须坚持正能量的传播,坚持“思想为先”和“内容为王”。《大安》定位工作学习刊物,从不追求形式的花哨,而是注重干部学习的领悟,工作的探索,深度的思考,经验的总结,而是坚持干部个人原创,突出大安本土特色,所有文章有一定的深度也经得起咀嚼,这一条也必须守住。

第三,守住“众人办刊”的特色。须知,《大安》从来不是少数人的刊物,也不是靠个别记者、作者撰稿支撑的刊物,而是以大安中层以上干部群体为主要耕耘者的阵地。干部既写稿办刊又读稿用刊,说自己的故事,抒真挚的情感,这也是全省区县报刊中少有的特色和活力。正是这一活力使《大安》成为了大安干部进步成长的摇篮,也成为大安干部情同手足的良师益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告诫:“读书学习是领导干部胜任领导工作的必然要求”。新的一年里,但愿《大安》继续当好大安干部读书学习的必要工具,真正成为大安干部“实践之驿站,思想之绿枝”。

 

(作者:区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大安》主编)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
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