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4月30日 星期二     欢迎光临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安》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首页 > 杂志阅读>>《大安》2018年第2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区
繁荣法学研究 助推法治建设
——2017年大安区法学会亮点工作综述
发布时间:2018-03-12 09:27:08       作者:张翠娜       来源:自贡日报社

自贡网讯(记者 张翠娜)2017年,大安区法学会按照党委政府的工作要求,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大安实际情况出发,紧紧围绕服务中心大局、服务基层群众、服务广大会员,深入开展法学研究、法治宣传、法律服务等各项工作,全面加强法学会建设,繁荣法学研究事业,努力开创全区法学会工作和法学研究工作新局面,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因地制宜,实现基层法学会实体化、实战化

 

法治与发展从来不是两张皮。基层法学会只有立足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来加强研究,推进实战,才具有深厚的生存土壤和旺盛的生命力。2017年,大安区法学会结合区域发展现实基础,深入思考基层群众的现实需求,扎实推进法学会实体化实战化建设。

区法学会立足于区县普遍编制紧张、经费欠缺的客观实际,走了一条渐进式发展的实体化运转之路。从2015年挂牌成立,到2016年落实办公场所、人员编制和经费,达到了“六有”标准,2017年又成立了法学会党组。目前,区法学会已发展个人会员180名,会员单位22家,法律服务专家库成员146人。

区法学会立足大安的基层社会治理现状,明确了四大载体,推进实战化运行。

第一个载体:针对基层矛盾纠纷具体的客观实际,为把矛盾隐患化解在萌芽,吸附在基层,挂牌成立了“法律诊所”,与各级调解组织一起,积极参与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区法学会参与调解的成功率长期稳定在98%以上,没有一件民转刑案件和重大群体性事件。

第二个载体:针对基层法律研究与法治实践存在脱节,行政执法相对简单的客观实际,探索成立区综合执法中心,采取1+X模式,直接参与街面矛盾纠纷化解。截至目前,已有效解决各类街面矛盾200余件,95%以上的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这种模式,既为法学工作者研究基层法治生态提供了样本,也为行政执法行为夯实了法律支撑,进一步规范了行政执法行为。

第三个载体:针对传统法治宣传教育形式“死”、效果“差”、花费“不少”的客观实际,从2015年开始持续举办法治夜校,实行“群众点题、政府授课、百姓点赞”,至今已举办100余期,听众超2万人次。

第四个载体:针对部分上访老户“信访不信法、信上不信下”的客观实际,充分发挥法学会的专业优势和第三方优势,积极参与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着力化解信访积案。

 

发挥作用,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中央加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在这一进程中,法治是社会治理创新的最佳选择和最优模式。基层直接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直接面对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如何快捷而有效地找到一个切入点,引导各类利益主体有序进入法治轨道维护权益、表达诉求,是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者急需破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安区提出把法学会建设成为“法治大安建设的思想先锋”、“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囊团队”、“法学法律工作者的娘家后台”。立足法学会特殊优势,积极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去。

当前,区法学会根据工作项目化要求,领办了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这一任务。目前,正在结合实际,着力探索“井”字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格局。

“井”字的“两横”主要指对各类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分级分类,下面一横及以下区域,属于“井基”部分,主要依靠基层网格员、红袖标、五老人员、基层法学会会员等就地化解矛盾,实现“小事不出村(社区)”;上面一横与下面一横的中间区域,属于“井身”部分,主要依靠各级调解组织、基层政府部门、司法机关专业力量、法学会“法律医生”等,对各类疑难问题实施综合化解,实现“中事不出镇(乡街)”;上面一横及以上区域,属于“井口”部分,主要依靠采取县级领导包案、挂牌督办、法学会首席调解师组织第三方调解等方式,对重大疑难问题进行专案综合调处,确保“大事不出区县”,有效维护社会稳定。

“井”字的“两竖”主要指始终贯穿于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两项处置原则,分别为人本思想、法治思维。人本思想主要指要站在群众的立场换位思考,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贴近群众真实想法,有效维护其合法权益;法治思维主要指必须坚守法治底线,坚持一切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都要在法治的轨道内依法化解,着力构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

在这一“井”字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格局中,法学会作为重中之重的一元,处于贯穿上下,协调各方的重要位置,作用不可或缺。区法学会通过探索实践,对2017年的各类信访热点难点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有70%左右的矛盾纠纷在“井基”部位得到有效化解,25%左右的矛盾纠纷在“井身”部分得到有效化解,剩余5%左右的矛盾纠纷集中在“井口”部位,通过以稳促化、以化带稳,在稳控中推动化解。

 

开办法治夜校,提供智力支撑和机制保障

 

要把各类利益诉求有序引导到法治轨道上,面临着基层群众甚至少数干部法治意识淡薄、法律知识贫乏等现实困难。而传统的法治宣传教育形式呆板、效果不佳,针对这一问题,区法学会采取“群众点题、政府授课、百姓点赞”模式,于201511月在全市率先开办法治夜校。

围绕增强群众的法治意识,区法学会采取先重点后面上、先青年后老年、先干部后群众的方式,有序有节奏推进,2016年实现所有贫困村法治夜校全覆盖,2017年实现所有社区全覆盖,今年将力争实现所有村社区全覆盖。围绕增强群众的法治知识,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确定“接地气”的课题,棚户区改造、征地拆迁、脱贫攻坚、劳动保障、家庭婚姻等方面的法律政策成为群众热选。同时,注重说百姓话、讲身边事,让群众喜欢听、听得懂、用得上。围绕增强群众的法治见识,坚持以案释法,每堂课都由法律常识、身边案例、现场互动释疑三部分组成,并融入播放普法教育片、法律知识竞猜、模拟法庭、发放讲师联系卡等,扩展群众的法治眼界和见识,增强依法维权、表达诉求的能力。

通过两年多来100余场实践,区法学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成熟的师资力量和运行模式,法治夜校已走上常态化、制度化的良性发展轨道。

有健全的工作运转机制,活动领导小组由区委政府主要领导任顾问,分管领导任组长,每一个执法司法部门、乡镇街道、村社区都有12名同志负责此事,构建起了区委政府主导、区法学会牵头,各执法司法部门参与、乡镇街道组织、村组社区落实的工作体系。

有动态的师资保证制度,突出政治素质、法律专业素养、口头表达能力、群众工作经验等特质,择优组建了52人讲师团”,并根据授课实效实行动态调整。

有充足的物资保障制度,活动经费全额列入财政预算,确保授课所需物资到位,经费补助到位,没有增加基层负担。

有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将活动开展情况纳入综治各成员单位年度考核,每堂课由群众当场填写反馈意见表,每半年组织法治夜校普法效果测试,年底对活动组织好、授课效果好的单位和人员予以表扬,对敷衍了事、效果较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批评。

通过推进法学会实体化实战化建设,大安区在构建法治良序、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成效初显。法治研究与实践永无止境、服务大局服务群众永无止境。下一步,该法学会将坚定法学会政治性这一核心属性,切实服从服务全区工作大局,扎实开展基层法治实践,为大安实现大治久安做出更加积极的探索和贡献。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
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