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欢迎光临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安》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首页 > 杂志阅读>>《大安》2022年第8期>>专页·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
加强科技创新助推大安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2-09-05 14:13:49       作者:区政协经济委       来源:区政协

近年来,随着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空间布局调整,大安区的工业经济占比持续减少,工业转型升级成为推动大安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强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成为破解“产业之困”的关键一招。根据《政协大安区委员会2022年工作要点》安排,区政协经济委牵头,组织区发改局、区科经局、区统计局、区税务局、区工商联等有关部门领导和部分政协委员,通过到企业、进园区实地走访,听取汇报和座谈会等形式开展“加强科技创新助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专题调研。

一、大安区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2021年,大安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化科技合作,建立科技服务合作平台,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实现“十四五”规划良好开局。

(一)创新投入持续增加。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2021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户,复审3户,全区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12户,科技型中小企业27户。截止目前,我区现有各类创新平台38个,其中院士(专家、博士)工作站7个,企业技术中心20个,工程技术中心2个,中小企业研发机构9个。实施产业研发投入倍增计划,2020年度,我区全社会R&D经费支出达到1.89亿元,比上年增长44.2%,其中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为1.67亿元,同比增长27.4%,占全社会R&D总量近9成,规上工业企业是大安区开展研发创新活动的绝对主力。

(二)合作领域逐步拓宽。积极推行校企产学研合作,同电子科技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成都大学等多方高校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开展专题培训,解决技术难题,提升企业技术水平;积极融入城市圈协同创新,2022年助推东方龙源、康特恩生物、沃伦电气等企业分别同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达成实质性产学研合作6项,与川大校地科技合作项目2个,涉及核电装备、生物医药、智能终端等领域,新推动实施川大校地科技合作项目2项;积极开展核心技术联合攻关,东方龙源公司、自贡硬质合金分别同哈尔滨工程大学、四川大学成功开展核心技术联合攻关,2022年将联合清华大学、哈工大、中广核研究院等知名高校院所共同建设大安区首个国际领先的“气核新动能研发中试基地”。

(三)内在动力不断增强。积极探索研发平台“飞地”建设,在项目合作、资金申报、平台共建等方面与高校院所形成项目共建、专家共用、成果共享新模式;2021年新引育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7支,新培育“盐都百千万英才计划”创新创业领军团队1个,“盐都万人计划”优秀科技人才6人;大力推进创新平台建设,2021年新增省市级创新平台7个,全区市级以上创新平台达38个。

(四)创新环境明显改善。新出台的《大安区关于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超常跨越和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安区财政扶持企业发展奖励办法(试行)》等创新驱动政策落地,为我区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强化创新项目储备和申报工作,推荐申报省级和市级科技计划项目24项,摸排储备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5项;2021年我区累计获省科技项目政策资金支持220万元,市科技资金支持132万元,申请科技创新券补贴14.3万元,盐业大队2个项目获2022年省科技重大专项资金200万元。

二、大安区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工业是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是社会繁荣的“发动机”。只有深刻分析我区在科技创新中面临的紧迫形势和困难,才能在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破除障碍、补齐短板、转型升级。

(一)经济形势严峻,制约科技投入力度。一是政府投入不足。2020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影响,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各级财政资金压力剧增,中省对创新和研发的资金投入均有小幅下降。大安区在此严峻形势下2020年投入510万元用于支持规上工业企业开展研发创新,投入同比增长94.0%,占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的3.06%,政府投入资金虽增长近一倍但投入力度仍低于全市3.81%、全省5.76%的总体水平。二是企业研发创新顾虑多。企业是研发创新活动的主体,今年受疫情和俄乌战争的双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14月,我区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6.3%4月当月下降9.2%,在此情况下部分企业对于研发创新活动的开展有顾虑,瞻前顾后有心无力。

(二)创新意识不强,科技服务能力较弱。一是创新意识不强。近年来,我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和支持企业建设科技创新平台,聚焦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共建协同创新“联合体”,企业合作领域逐步拓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跃度明显提高,但总体来看,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和多元化、较灵活的创新协作模式尚未形成,企业整体创新意识还不强,自主开发能力较弱,缺乏核心竞争力。2021年我区84家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项目的企业仅有30家,65%的规上企业无研发活动。企业上报建立研发机构数量仅为7个,机构人员共计235人。虽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但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多数企业对研发投入和研发人员重视严重不足。二是创新资源增量不足。我区缺少科技园区,导致新引进的科技型企业和项目较少,新增创新主体不足,创新资源增量不足。2021年度全区注册在库的科技服务业平台仅49个,只是全市的9.8%(全市495家),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还未能实质性建成。三是部分企业抵押资产不足融资困难。比如东方龙源公司,虽然企业在目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依然保持了营收稳步增长且有不少专利技术,但需要的研发创新贷款因抵押不足仍然得不到银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金融服务亟待完善。

(三)人才招引困难,科技人才支撑不足。近年来,我区陆续出台了人才招引和扶持政策,科技人才工作机制逐步完善,科技人才工作成效初显,创新创业内在动力不断增强,但总体来看,高端人才招引难,专业技能工种招聘难,科技人才支撑仍然严重不足。本地大量产业技术工人趋于老龄化,而年轻人受地理位置和经济环境等因素不愿意留下,已形成专业技术工人和车间管理人才巨大缺口,对我区沃轮电气、华实锅炉、华夏阀门、工业锅炉等重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明显影响。2021年,我区只有自硬公司引进了6名高层次技术人才,其他企业均未实现高端人才招引,特别是缺乏科技领军人才。

三、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几点建议

为切实推进我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新时期经济发展“韧性”,在挑战中把握机遇,以科技创新赢得发展主动,有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倡导创新文化,强化创新意识。历史上盐业前辈打井采盐历经艰辛充满风险,但正是这种创新探索才铸就了当年盐都的富甲一方。今天的大安正需要这样一股坚毅的勇气与创新精神,倡导形成大安的创新文化。一是要增强全社会科技创新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意识到科技创新事关大安产业转型成败。二是要宣传动员全社会科技创新,鼓励宣扬勇于进取、创造光荣的创新精神,营造争当发明家、勇当能工巧匠的创新氛围。三是增强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培养、引导和帮助企业家制定技术创新战略和线路图,明确创新目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四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杜绝伪造、惩治窃取专利与技术知识的行为。

(二)提高战略定位,完善创新服务。一是积极对标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以及其他先进发达地区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以中央、省、市科技创新相关政策为依据,制定出台科技创新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等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我区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二是组织专班,建立研发创新项目库,加大对国家、省、市科创项目的资金申报和争取力度。三是政府和金融系统建立创新基金,并逐年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以政府贴息为引导,推动金融机构加大投入力度。四是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核心知识产权作用,让“知产”变“资产”,“专利”变“红利”,助推知识产权融入产业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加速科创成果产业化。

(三)整合科技资源,优化创新平台。一是进一步引导企业加强同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共同建立产学研平台,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科技投融资平台。二是进一步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引导企业积极对接国家、省一流的创新中心、研发中心、重点试验室,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三是进一步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加大科技投入,鼓励企业积极主动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四)营造宽松环境,夯实人才支撑。一是要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力度,强化跟踪服务,搭建服务平台,优化科研环境和发展空间,既用事业和感情留人,也遵循市场法则重视待遇留人。二是鼓励企业采用建立“异地实验室”“飞地科研中心”等柔性引进策略。三是要更加重视本土人才培养,加强人才的培养历练,依托重点工程和重大科技项目,培养一批能够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勇于开拓创新,有本土情怀的研发创新和技能人才。同时,要积极营造优良的大安特色的人才环境,解决引进人才和本土优秀人才的后顾之忧,在其家属的就医、就学、就业、居住、社保等各方面给予特事特办的一流服务,营造出引才、育才、留才的良好氛围。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
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