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欢迎光临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安》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首页 > 杂志阅读>>《大安》2012年第8期>>工作前沿
多措并举增收节支 奋力实现“三保一促”
发布时间:2013-12-09 17:23:33       作者:张永红       来源:区政府

财政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反映。财政工作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区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奋力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财政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但随着财政改革的纵深推进和跨越发展的步伐加快,我区财政运行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如何增强财政实力,实现“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促发展”的目标,为追赶跨越、奋力崛起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成为当前政府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近年我区财政收支基本情况

(一)财政收入总体呈曲折增长态势(见下表)

一是财政收入增长较快。2012年,全区公共财政总收入完成58300万元(2012年为预计数,下同),较2006年增加35433万元,增长154.95%,年均增长16.88%。全区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由2006年的4510万元增至7350万元,增长62.97 %,年均增长8.48%,其中税收收入4500万元,较2006年增加1997万元,增长79.78%,年均增长10.27%;非税收入 2850  万元,较2006年增加843万元,增长42%,年均增长6.02%

二是财政收入质量提升。税收收入占地方级公共财政收入的比重由2006年的55.49%稳步上升到2012年的61.22%。地方可用财力由2006年的19324万元上升到2012年的73493万元,增长280.31%,年均增长24.94%;按辖区人口计算,全区人均可用财力由2006年的429元上升到2012年的1604 元,年均增长24.58%

(二)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结构变化大

一是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全区一般预算支出由2006年的27361万元增长到2012年的110000万元,年均增加13773万元,年均增长26.10 %;一般预算支出占GDP比重由2006年的5.22%上升到2012年的7.11%

二是财政支出结构更加合理。公共财政特征日益明显,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教育等民生类支出成为财政支出的重点。今年1-8月,全区66067万元公共财政支出中,保工资25400万元,占38.44%;保运转5062万元,占7.67%;保民生22483万元,占34.03%;偿债支出6074万元,占9.19%;促发展支出7048万元,占10.67%。保民生、偿债和促发展支出比例占53.98%,反映出我区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支出重心从保工资、保运转逐渐向保民生、促发展方面倾斜。

(三)政府债务化解成效明显

2006年以来,通过争取省、市财政大力支持和自身多措并举,我区偿还因“普九”、基础建设、企业改制、网化工程及关闭农村合作基金会等原因形成的历史性债务6.2亿多元。

二、制约我区财政运行困难的瓶颈

(一)核心问题:财源不足

一是财源总量不足。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较低,2011年全国占比为21.99%,全省为20.88%,我区为4.91%,这既有统计口径的影响(部分企业GDP在我区入统但税收解缴关系在区外),也反映出我区经济运行整体水平仍需提升。财政自给率较低,2011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14.31%,比同期全省县区平均32.72%18.41个百分点,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支出主要依靠上级转移支付和各类专项补助,这反映出我区财源总量急待壮大。

二是财源建设效益不高。全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2006年的7.82亿元逐年增加到2011年的45.02亿元,年均增长41.92%,高于同期全区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年均增幅8.48%,财税收入未能与投资实现同步增长,地方新生财源仍处培育期,效益体现还需时间。

三是财源稳定性不强。重点税源企业外迁,2008年以来先后有川润股份、川力实业、东方物流、东方彩钢、泰丰集团、众和实业等61户重点税源企业陆续外迁,其税收解缴关系亦随之转移,导致全区税收减少17637万元(2011年财力结算口径),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也相应减少1088万元。企业经营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全区60%以上规模企业为东锅、川玻、硬合等国有大中型企业配套企业,多数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财税贡献不稳定。今年1-8月川玻、硬合、东碳、大西洋、张化氯碱等重点税源企业入库税收比去年同期减少3607万元,全区地方公共财政收入随之减少222.85万元。

(二)收入问题:质量不高

一是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低。2011年,全区税收收入4078万元,占地方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30.19%,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4.98个百分点。

二是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低。2011年,全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为13506万元,占财政总收入66150万元的20.41%,比全省平均水平41.46%低近21个百分点。

三是人均财力低。按财政供养人口计算,2011年全省人均财力为10.1万元,其中县区级人均财力8.89万元,我区仅6.23万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0.1%,为成都武侯区人均财政30.63万元的20.3%

(三)支出问题:保障不优

一是财政保障水平低。尽管全区财政支出增长较快,支出保障水平纵比大幅度提高,但财政保障能力弱,仅能保障低水平运转。按辖区人口计算,全区人均可用财力为1650元,比全省人均可用财力4001元低2351元。

二是财政资金调度困难。随着东北部新城四条道路BT项目、被征地农民安置房和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相继开工、完工,政府性投资工程款项每月将新增近1000万元支出,财政资金调度将更加困难。

三是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围绕建设“一城一中心一目的地”,我区要抢抓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项目落地、新增税源培植等急需大量发展资金投入。

(四)改革问题:创新不够

一是融资难题急待破解。融资主体资格不适,目前具备融资条件的国投公司、源泉公司和跨越公司实体化运行不够,受缺少稳定的经营性现金流等影响,融资主体急需完善。融资抵押担保物缺乏,我区能用于抵押的土地、房屋等有形资产大多受规划、口岸等因素影响,难以承载融资抵押担保要求。融资方式单一,主要依靠银行融资,中长期债券、信托等现代融资手段尚需探索运用。

二是财政监管急待加强。财政资金划拨使用监管存在缺位,重分配轻绩效现象明显。财政评审质量急需提升。国有资产有效监督管理不够,国有资产运营效益不佳。

三、对策建议

(一)做好“三篇文章”,拓展生财之道

一是做强产业壮财源。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服务业兴区”战略,加快规划建设大安工业集中区和川南商贸物流园区,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建立财源建设扶持专项资金,加大对机械、化工、新材料等支柱产业和大商贸、大市场、大物流等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及时协调解决产、供、销难题,促进现有重点税源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按照招商选资、招大引强的要求,着力引进一批带动性强、产业链长、关联度高的大项目、好项目,不断积蓄发展后劲,壮大税源基础。建立完善建安企业财税扶持政策,积极吸引交通运输、建筑安装等新兴税源企业落户我区。深入挖掘恐龙、井盐、红色旅游资源,发挥旅游刺激和带动消费的积极作用。

二是对上争取壮财源。树立“大抓项目和抓大项目”理念,抢抓成渝经济区、川南城市群和自贡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机遇,狠抓项目包装、争取、实施工作,确保每年有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大力争取牛佛沱江二桥、城乡交通一体化示范区、大山铺铁路物流园区、楼房湾水库建设等项目纳入中央、省市重大项目盘子。夯实财政基础性工作,全力抓好财力性的资金、补助和转移支付,重点争取老工业城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国有企业改制、新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产业集中区建设等具有大安特色的财力补助争取工作。

三是以地生财壮财源。按照“本级财政保运转,融资财政促发展,土地财政还欠款”的思路,抢抓新一轮城市总规调整和土地利用规划调整的机遇,以自贡东北部新城为重点抓好用地规划工作,为新一轮城市开发奠定基础。充分发挥土地整理储备中心的作用,重点抓好商服用地的整理、储备、运营工作,大力推进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要马桑沟片区等成熟地块为重点,大力引进有实力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入驻,抓好现有存量土地开发,务求实现政策效益最大化。

(二)落实“三项举措”,增强聚财之力

一是依法治税聚财力。积极强化政策研究,制定增收措施,努力确保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强化主体税收征管,坚持依法治税,建立健全税收分析、征收管理、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四位一体”互动机制,确保应收尽收。强化非税收入征管,加强土地出让收益、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政府性基金等非税收入征管,不断做大收入蛋糕。同时严格执行税收考核激励约束机制,注重均衡进度,确保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二是搞活融资聚财力。抓好项目融资工作,完善重点项目和优质中小企业融资推荐、融资需求调查、融资进度跟踪等制度。实行财政资金存储与金融机构支持区级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建设挂钩的办法,激发金融机构参与、支持我区经济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实做强国投公司、源泉公司,加快跨越公司实体化运作步伐,积极引导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完善地方性投融资平台。积极创新融资方式,探索运用现代金融工具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管好资产聚财力。切实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盘活闲置厂房、学校、国有林地、房产和小城镇存量土地等零星资源,理性收储辖区改制国有企业资产,加大政府债权清欠力度,着力发挥政府资产的效益。

(三)突出“三个重点”,务求用财之效

一是全力以赴保民生。新增财力坚持向民生倾斜、向基层一线倾斜,将有限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加大社会保障力度,促进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提高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二是倡行节俭保运转。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最大限度压缩不合理和不必要开支,严控一般性支出。完善机关、事业单位经费管理的制度措施,以严厉的行政监管和审计监督确保厉行节约。

三是整合资源促发展。优化政府投资结构,集中财力办大事、解难事、谋发展,确保区委、区政府各项重大决策的落实,重点支持东北部新城建设等事关长远发展的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增强财政发展后劲。

(四)强化“三个保障”,提升管财之能

一是抓制度重规范。建立健全预算支出责任制度,增强预算支出的时效性和均衡性,提高预算执行和资金的使用效率。以政府采购和招投标工程为重点,加大政府工程项目资金区财政直接支付力度,有效延长财政资金链条。加大财政政务公开力度,增强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的透明度,不断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水平。

二是抓源头重监管。清理和规范机关事业单位资金账户开设,严格控制财政资金的沉淀,规范整合部分资金结余,努力增大财政可控资金。坚持“严禁新增非生产性、非发展性债务,严格控制生产性、发展性债务增长”的原则,继续实行良性举债机制和债权债务锁定抵转、协商缩减、闲置资产处置偿债、城市投资偿债等长效偿债机制。

三是抓队伍强素质。加强区乡财政系统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思想作风正、文化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财政干部队伍。推进财政系统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手段提升财政管理水平,为财政精细化管理提供强力支撑。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
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