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4月28日 星期日     欢迎光临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安》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首页 > 杂志阅读>>《大安》2014年第6期>>燊海星空
记忆中的长山岭玉源井
发布时间:2014-07-18 09:37:48       作者:毛德君       来源:昊华鸿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近年新建成的燊海井路,笔直开阔,连通了举世闻名的燊海井和恐龙博物馆。这条道路的打通,把原本隐藏在一边已经从人们记忆中消失的长山岭玉源井晾了出来。沿燊海井路从大安往大山铺方向前行,过了水泥厂,还没到同仁路那座大桥处,右边一道陡峭的山岭下,几座灰砖瓦房错落有致地列在一边,已然衰破。其中一座房子的屋檐下,有一块木质的标记牌,上书“玉源井”。最近重访故地,看到那几个字,儿时有关玉源井的往事不由自主地从脑海中飘移出来。

上世纪60年代,由于父亲到大安盐厂上班,年幼的我随父母从凤凰坝迁居到凉高山背街的金银崖。此处距玉源井仅一步之遥,于是经常到那一带玩耍。玉源井坐落在小地名长山岭的山壁下,三面环山。一架大概20多米高的天车竖在灶房旁边,挺威风的,直至20015月它被拆除。当年,我家搬迁到凉高山时,玉源井就没自提卤水了,但还在利用既有的盐灶生产,大约有十来口圆锅及一口平锅产盐,一天大概能有10多吨的产量。可能是由于大搞技术革新的缘故吧,在平锅上安装了机械捞盐机,改变了传统人工捞盐的原始操作方法,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而且使工人的安全有了极大保障。

在盐都,产盐后剩下的卤旦水那可是好东西,是自贡人吃豆花必备原料之一。玉源井附近居民推豆花吃时,都会提一个瓦罐去灶房中要点卤旦水回家点豆花。自贡人都知道,用卤旦水点制的豆花非常鲜嫩可口,和用石膏点制的那可有天壤之别。

民国时代,玉源井一带没有公路,产出的盐必须由人工搬运或牲畜驼运出去。玉源井旁边,有一条古老而绵延曲折的青石板路蜿蜒伸向远方。从玉源井经金银崖、观音阁、横街子至凉高山盐店街盐仓储运,或在金银崖分路往凉水井、渣口山至大坟堡。至今金银崖到横街子一段古盐道还保存较好,走在上面非常怀旧。石板路的功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有了转变,原因是有了公路。我小时候的记忆中,是用架车将盐包子沿着一条小公路转运出去。我家搬离玉源井后,据说至迟在1970年左右就是用汽车转运了。

那时的玉源井从产量上说,成绩已经趋于平淡,然而在它旁边几十米处有一座被老百姓称作“洋房子”西式洋楼,在诉说着玉源井过去的辉煌业绩。这座洋楼为两层,模样比较方正,占地至少有二三百平方米。说是一座洋房,其实要算是一组建筑,楼上楼下房间很多,均四面开窗,采光极好。楼上还有回廊,当年绝对算得上豪宅。在周边都是平常川南民居中间,卓尔不群,绝非等闲的立意和财力可以修建的。由此我约莫知道这是一位较有成就的盐商的宅邸,又被称作“上房子”,里边住着灶房上管事的。旁边的车房(平房大院)被称作下房子,住的则是盐工。我小时候楼上住着四家人。如今,玉源井的生产厂房已然废弃,这座洋楼的风貌却没怎么变,还是我小时候见到的白壁绿窗,而且还有居民住在里面。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资源逐渐枯竭,玉源井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停止了生产。而我当时已离开那里十年了。没想到又过了30余年,重访故地,早已废弃的玉源井竟然还伫立在长山岭下。虽然容颜不再鲜活,却像一位脸上布满皱纹的沧桑老人,静静地站在那里守望着什么。他的身旁,早已崛起了一位沉睡亿万年的同伴——长山岭硅化木。随着自贡世界地质公园申报成功,长山岭硅化木遗址现场已经重新进行了整修,穿上了新装,更有观光价值了。自贡带“井”字的地名特别多,充分体现了盐都特色。只是绝大多数都已只剩个名了,像玉源井这样名号和残迹都还在的,比较罕见。据说,最新版的城市建设理念中,有“留得住乡愁”之语。我想,要是对玉源井稍加整饬,作为传统盐业生产的一处遗迹加以保护开发,不仅留住了一代人的乡愁,也新增了一道人文景观,那该多好!

 

(作者:昊华鸿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退休职工)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
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