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欢迎光临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安》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首页 > 杂志阅读>>《大安》2015年第2期>>灯下漫笔
敬畏就是把“神圣”安放于内心
发布时间:2015-03-12 14:52:18       作者:裴建成       来源:区人大

近几年,“敬畏”一词逐渐热乎起来,也许跟缺乏敬畏之人也多起来相关。那些“无敬无畏”者天马行空、飞扬跋扈,“有敬无畏”者故弄虚情、冠冕堂皇,“有畏无敬”者见利忘义、见风使舵。而有所敬畏之人必是端庄之人,低调之人,高尚之人。缺啥补啥,人们呼唤着敬畏。

敬畏是什么?仅从“又敬重又畏惧”的字面解释似乎离本意尚有差距。记得周国平先生在《有所敬畏》一文中说过:“相信神圣的人有所敬畏。在他心目中,总有一些东西属于做人的根本,是亵渎不得的。”这句话倒说出了敬畏的本味——相信神圣。其实,敬畏正是把神圣的东西安放进了内心,并由此分出了人的高尚和卑鄙。

神圣又是什么?不是人眼中的“高、大、全”,而是人心中的“真、善、美”,这是崇高、尊贵、庄严而不可亵渎的东西。比如,敬畏历史、敬畏先贤,敬畏舆论、敬畏百姓,敬畏科学、敬畏正义、敬畏法律等等,都涉及到心中的恒敬理念,涉及到人对真善美的执着。严肃认真地对待心中的神龛,不曾轻视、不曾玩弄,大概就叫敬畏。心存敬畏,不是害怕受到惩罚,而是不肯丧失基本的人格,人格扫地,自己都会觉得失去了自信和尊严,活着没意思。

相信“神圣”就会有所敬。这个世界上有的人相信上帝、佛和真主,有的人不信,有的人信仰三民主义或共产主义,有的人不信。前者相信并追求的无非就是他心中的真善美,去西藏的公路上我们会见到藏传教徒们一步一叩首向拉萨朝拜,头破血流,矢志不渝,就因了心中的敬畏;后者虽没有固定的理想或信仰,也可以成为高尚而善良的人,前提是——他心中必须安放着自己的神圣,必须相信和追求真善美的东西。否则,只会有畏而不会有敬,没有敬,神圣就是装饰。民间有一句调侃:“口念阿弥陀,眼睛到处睃”,道出了多少国人即使烧香拜佛也充满了功利;不少的共产党员早把共产主义理想抛到九霄云外或从来就未曾安放于心,他们徒有信仰,什么都不相信,是绝不会有所敬畏的。

靠近“神圣”才会有所畏。“吾日三省吾身”,说穿了是对真、善、美的求索和靠近。如此,才会感到差距,就会有所“畏”,这种畏不是外在的约束而是源于内心的自省。东汉杨震调任东莱太守,面对冒邑县令私下拜访以金相赠并称“暮夜无知者”,杨震回答:“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这岂止是对天和神的畏,主要是对良心的畏,是自己心里的那道“坎”过不去。现实中那些长期身居要位而心无邪念,身处诱惑却能独善其身者不乏其人,关键也在于心存敬畏,心存敬畏就不会心存侥幸。我们或许最终没能做到尽善尽美,但我们如此努力靠近神圣的过程,已经称得上高尚、高贵。

对金钱的趋之若鹜,对权势的阿谀奉承,无论如何是够不上敬畏之誉的。不仅因为古今中外从未把金钱和权势列入神圣的殿堂,还因为这背后往往就掩饰了对穷困人的虚情假意,对失势者的冷若冰霜,不经意间流淌出了这些人身上假、恶、丑的污垢。还有那些急功近利的“中国式小聪明”恐怕也永远与敬畏无缘,君不见“机关算太聪明”,往往就缺少了恭敬和坚守之心。有所敬畏之人或许显得死板,呆傻,贫穷,殊不知他们心底富有、宁静,幸福,拥有最饱满的人生。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无论“性本恶”还是“性本善”,循中华传统修炼敬畏之心,就是在努力挖掘和培育人性中的真、善、美,就是“弃恶扬善”。在市场经济的时代需要依法治国,更需要我们坚守心中这根道德底线,始终相信明规则高于潜规则,始终相信风骨优于媚骨,始终相信“真善美”一定会战胜“假丑恶”,一生看护好做人的定力和内心的敬畏。如当年毛泽东所言,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作者:原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
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