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欢迎光临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安》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首页 > 杂志阅读>>《大安》2022年第12期>>深入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3-01-06 16:54:49       作者:董如荣 唐正涛 刘明东       来源:区纪委 区委统战部 区政府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市委、区委工作会议部署要求,着眼积极应对新形势新变化新挑战,紧扣大安工作实际研究解决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区委决定从20228月起集中2个月时间,在全区开展深入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推动“区情认识再深化、重大问题再调研、未来发展再谋划”活动。

该活动七大课题组,深入基层、群众了解实情,梳理意见建议,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并于1222日召开研究成果汇报会。现开辟专栏刊发于后,以飨读者。

 

近年,区委区政府把营商环境作为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要素,在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全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民营经济持续发展,但也存在与新发展理念和要求不相适的情况,市场主体的一些诉求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影响着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据区委部署要求,8月下旬至9月中旬,我们组建调研课题组,采取分项梳理、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开展调研,先后收回分析问卷74份,走访企业7家,召开座谈会3场次,收集意见建议28条,及时梳理了现实状况,研讨了努力方向。

一、主要情况

(一)全区民营经济现状

截至20226月,全区登记注册的民营企业3058家、个体工商户17858户,比年初分别增加8.83%8.01%,注册资本124.91亿元,从业人数3.75万人,比年初分别增加9.76%8.39%202216月,全区民营企业增加值109.81亿元,占全区GDP59.3%,增长贡献率为54.25%;进出口2.9亿元,同比增长14.19%;完成税收2.76亿元,占全区税收的82.42%。民营经济对全区经济贡献突出,已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优化营商环境主要工作

政策环境更加精准有力。出台有《大安区创新推行政务集成改革打造西部一流发展环境20条措施》。将37项惠企政策纳入“一窗兑现”实行动态管理,2021年以来,兑付资金50余万元,惠及企业44户。拓展“全程网上办”办税模式,197项实现“非接触式”办理,压缩办税时长30%,不动产交易“一窗受理”提速70%。健全招标投标联防联控机制,着力营造公平交易环境,建立行业“窗口”指导,持续净化招投标市场生态,目前住建、水务等系统已实施全流程电子招标投标,远程异地评标进入实施阶段。

政务环境更加便捷有效。深化流程精简,梳理行政审批事项办事清单、办事指南182项,公共服务事项办事清单、办事指南137项,制作简易办事指南83项、镇村办理事项目录45项。实施服务优化,制作企业全生命周期手续办理流程图,社会投资类项目审批时间压减至50个工作日内,建立容缺受理清单18项,对15个许可事项、19个证明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将办理频率高的3项审批事项、93项服务事项下放到镇街。推行“小终端”24小时“不打烊”全天候自助政务服务,升级改造政务服务大厅基础设施,设置综合窗口44个,群众主动评价率97.94%,满意率100%

市场环境更加公平有序。积极做好市场拓展,2021年以来,组织举办自贡恐龙半程马拉松大安特色美食展销会、夏日消费季等活动,组织参加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等展会活动,拉动消费超760万元。指导袋友皮具、天花井食品等20户企业开展直播120余场次,累计销售6000万余元。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全面清理涉及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政策措施,对妨碍公平竞争的应改尽改、应废尽废。持续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在民营企业中确定行政执法监督联络点6个,开展“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检查,开展行业责任约谈、行政约谈和告诫17次。

法治环境更加公正严明。深化执法改革,明晰全区15个镇街116项行政权力和行政权力责任清单。组织300余名行政执法人员开展执法业务培训考试,确保100%持证上岗。推进“减政为民”行动,全面完成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打造,2021年以来,受理诉讼纠纷调解471件,接受法律咨询1500余人。严厉打击市场违法行为,连续开展“春雷行动”等36项执法专项行动,立案426件,作出行政处罚罚没229.36万元。

服务环境更加亲商安商。推出“首席服务”驻企行动,组建“1名首席服务官+2名驻企干部+第三方专家团队”组建“首席服务团”,打造“线上+线下”全天候、立体化服务网络,累计协调办结企业问题118个,协助企业融资1.4亿元、授信3.4亿元、申领惠企政策补贴135万元。创新“安逸隆”下午茶活动,定期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与企业家代表,围绕企业发展、经济建设等深入探讨,收集问题建议63条,企业问题办理率68%,回复满意率100%。开发“燊海e廉”小程序,在全区推广“燊海e廉”营商环境“挂码”监督,畅通涉企问题线索移送“绿色通道”。累计办理问题125个,处置涉企问题线索11件,立案审查3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3人。

二、存在的主要差距

我区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新的发展形势与市场主体需要,以及先进地区和周边区域相比,还有不少差距。问卷显示,30%的企业认为,我区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改善。

(一)政策环境效用不够,离惠企初衷有差距。一是针对性不足。分行业、分类别精准惠企政策少,延续性不强。部分政策明显倾斜于重点领域和外来投资企业,有的本土企业产生抱怨,没有真正“一碗水端平”。同时受疫情影响,地方财政压力大,对企业科技创新投入支持力度不够,不利于引导自主创新。问卷显示,仅有2.63%的企业享受到产业发展政策、1.35%的企业享受到科技创新政策。二是知晓率不高。出台的惠企政策多而散,一些主管部门对行业相关政策宣传解读还不多、不深、不透。问卷显示,19.6%的企业表示,对自身能够享受到什么政策很“迷茫”。三是兑现度不够。部分企业表示政府扶持政策落实一般或较差,政策有效期多为12年,往往还未兑付便已到期。也有企业反映,扶持资金兑付慢、不及时,一拖就是大半年。如,某企业在座谈中提到“政策不一定要多大,小政策就行,但一定要落地”。又如,某服务类企业2021年成为规上企业,长达1年多未兑付入统补助资金。

(二)政务环境改善不够,离企业需求有差距。一是行政审批“放”有余而“简”不足。按照审批项目的依据、校准、权限和条件要求,对审批事项进行了清理,但部门审批权限下放不同步、不配套,多部门、多事项的并联审批机制还未真正建立,依然存在不精简的问题。问卷显示,37.83%的企业认为我区行政审批事项多、耗时多、程序多。二是政务服务“管”有余而“帮”不足。重审批、轻监管,重处罚、轻服务问题不同程度存在,有的部门、干部“店小二”“服务员”意识不够,仍以管理姿态对待市场主体,缺乏有效的帮忙、帮扶、帮助作用。问卷显示,47.3%的企业认为,网络化、便捷化、一体化政务服务存在差距,希望实现事项全网通办。三是政商关系“清”有余而“亲”不足。部分企业认为利益诉求提得多,但真正解决的少,特别是办证难等问题长期存在,怕担责任、怕冒风险仍旧是一些干部的工作心态。有企业反映,少数“小股长”任职一个岗位时间较长,能找十个理由说“不能办”,却不愿找一个理由办成事,仍是“门好进脸好看,事依然不好办”。如,“12345”市民热线目前所受理的问题大多跨区域、跨部门,涉及办理力度不够、协调能力不足等问题。又如,某服务类企业反映,自身一项业务是为机关单位配餐,机关单位拖欠账款短则23个月,长达半年,资金回笼压力巨大。

(三)市场环境优化不够,离公众期盼有差距。一是公共服务不完善。公共设施配套、要素保障水平有待提高。问卷显示,超50%的企业认为水电气等成本过高,希望降低运营成本。如,新兴产业孵化园投用至今,仍未完成消防验收、电缆改造等,同时,跨越公司资产归区科技和经信局管理,业务归东北部新城管委会管理,管理体制不够清晰。又如,部分企业负责人表示同等条件下,更愿意留在大安办企业,有一种大安人的“情怀”,但谈到未来发展时,表示如果没有配套服务成熟的园区,也只能无奈“出走”。二是融资贷款难较突出。民营企业的规模、信用度、财务信息透明度、经营模式等与国有企业比处于劣势,融资难度大。问卷显示,27%的企业表示银行授信额度低,获得贷款较难;24.3%的企业认为企业融资成本高、渠道少。三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滞后。信用分级分类监管领域较少,红黑名单认定、奖惩机制不完善。政务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滞后,多部门信息互联互认程度较低。问卷显示,10%的企业表示自身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导致信贷额度低。

(四)法治环境保障不够,离科学监管有差距。一是多头检查较突出。虽然面上要求控制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次数,但各部门之间检查信息不互通、不共享,多头检查问题仍然存在。有企业反映,有时一天要接待45个部门检查,且不同部门对同样问题可能提不同整改标准。二是行政执法柔性不够。一些部门在执法中,刚性肃纪有余,柔性管理不足,“罚治”到“法治”的转变还未实现。如,个别司法人员执法不严,有时弹性执法,熟人好办,生人难办。三是全过程监管体系不健全。有的部门对新发展理念贯彻不够,对监管理念和监管手段研究不深,不能满足市场主体、消费者期待。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不够完善,“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机制尚未构建。如,我区至今未建立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机制。

三、主要对策及建议

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关于营商环境决策部署,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进一步理顺责任,搞好系统优化,以完善1套组织体系为牵引,分项优化4类环境,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进一步完善组织体系,提升联动协作质效。一是完善一个领导机构。优化全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组织领导与工作体系,明确1名分管联系经济工作的党政班子成员,或人大、政协主要负责同志负总责,1个区级部门具体牵头,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可纳入全区重大项目推进指挥部集中管理。重点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协调事项,整合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领导小组职能,统筹研究、定期调度、协调推动工作。二是制定一个实施方案。对标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分析我区营商环境痛点难点堵点,民营企业发展困境难题,综合制定未来5年营商环境工作目标及具体实施路径。三是完善一套考评体系。针对实施方案,完善一套可量化、可比较、可预期的考评办法。营商环境工作情况,纳入目标绩效日常督查内容。同时可引入第三方机构评估监测营商环境指标,探索政企营商环境双向评价机制。

(二)进一步做实政策环境,提高惠企服务效能。一是精准制定惠企措施。完善常态化政企沟通渠道,用好“首席服务”驻企行动、“安逸隆”下午茶活动、县级领导包挂联系企业等工作载体,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探索本土企业优先扶持机制,助推企业稳定发展。分行业开展党的二十大宣讲暨惠企政策巡回宣传,推动惠企政策应宣尽宣、应享尽享。二是持续深化“一窗兑现”机制。按照“谁主管、谁制定、谁梳理、谁负责”,做好惠企政策梳理、指南编制和流程优化,形成一张政策清单、一份申报指南、一套办理流程,相关优惠政策全覆盖纳入“一窗兑现”,让兑现更直观、更便捷。三是积极树立政府诚信形象。建立“政府承诺+社会监督+失信问责”机制,探索政府机构信用考评结果应用。推行惠企政策大额资金分期分批兑付,缓解财政压力。动态研判调整已过期但符合兑付条件的惠企政策,保证延续性。四是保障企业用工需求。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培育优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主动招引高层次彩灯、仿真恐龙制作等人才,组织专场招工,举办技能竞赛,努力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三)进一步提升政务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一是线上用好“一张网”。拓展手机APP掌上预约、申办服务,加快推进高频事项全区通办和就近可办。依托政务服务平台,规范、整合各部门独立信息系统,打破信息壁垒。二是线下建好“一扇门”。提升政务服务大厅“一站式”功能,推进审批模式、审批机制简约化。完善区、镇、村三级政务服务清单,推进镇、村便民服务场所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优化项目审批流程,梳理编制企业投资项目审批一本通,实现项目审批“只看一册”。三是现场力争“跑一次”。推行划转行政审批事项“一单式公开”,深化“一窗受理”,申请人提供一套资料实现“一单式”办结。持续优化“帮代办”服务机制,探索“政务服务+”复合型服务,丰富便民服务内涵。

(四)进一步改善市场环境,强化公共服务供给。一是深化要素保障。精简供水、供电等报批材料、审批流程。完善新兴产业孵化园基础设施配套,加快打造成熟园区。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加强部门联动协作,充分掌握企业用地需求,在合理利用现有厂房、工业用地等方面提高单位产出量,做好土地要素保障。二是强化金融服务保障。搭建金融服务平台,深化银政企联席会议制度,推动银企合作。加强与省市担保公司交流合作,提高大安东方龙源等企业贷款额度。鼓励对小微企业及承租大安区国有权属房产的减免租金,降低运营成本。三是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探索民营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分行业建立市场主体、从业人员信用档案,完善信用联合奖惩机制、红黑名单制度,开展诚信企业评选表彰活动,为守信者提供“审批容缺受理”“融资绿色通道”等便利措施。

(五)进一步健全法治环境,推进依法治区建设。一是积极推进包容审慎精准执法。打造升级版柔性执法,实行“一目录”“四清单”“四期限”包容审慎精准执法,落实监管执法信息公示制度,为市场主体纠错减负。二是健全多部门监管体系。加强联合行政执法监管,推行跨领域、跨部门“综合查一次”执法,减少重复检查。强化涉企信息归集和监管服务,构建企业执法数据库。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反不正当竞争专项行动,凝聚联合监管合力。三是保护合法权益。持续开展“减政为民”行动,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深入企业开展法治宣传、法治体检、法律政策咨询等服务。准确把握涉企司法案件政策界限,审慎采取强制措施。

 

(课题组组长:董如荣,课题组副组长:唐正涛、刘明东)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
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