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5月02日 星期四     欢迎光临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安》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首页 > 杂志阅读>>《大安》2015年第12期>>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顺势而为 创新驱动 新常态中求发展
发布时间:2016-01-05 10:26:49       作者:李克君       来源:四川深扬数控机械有限公司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消化期的三期叠加,唯有深化改革方能再次释放活力,中国的实体经济要在承受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阵痛同时,还不得不紧跟深化改革的步伐,在7%左右的GDP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有限机遇;而传统制造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就更要认清形势、找准方向,稍有不慎就会落得人财两空、关门走人。

一、我国机械制造产业今后五年的发展机遇

机遇之一:2015年三季度的GDP已经低于7%,十三五的底线是6.5%,这是我国经济运行的基础,所有的市场机遇都源自于这7~6.5个点,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心态去认识并接受这个GDP现实,只有把心态调整好了才能看到市场、看到机遇,只要GDP有增长就一定会有机遇,在全球经济提升不振的大背景下,7~6.5%GDP已属非常宝贵中高速增长。

机遇之二:中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在不断被人力资源更低的国家侵蚀,但是对于机械制造业特别是精密机械制造,由于技术及管理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中国的制造大国地位不仅没有削弱,反而还在加强,总量下降不是地位的削弱,而是国际经济复苏乏力,所以说,制造大国的地位为我们机械产品的需求提供了宝贵的当然也是有限的市场机遇。

机遇之三:2014年后我国将进入高加工化的工业阶段:2000~2006年是轻工业化阶段,特征是劳动密集型;2007~2013年是重工业化阶段,特征是资本密集型;2014~2018年是高加工化工业阶段,特征是技术密集型。当然,高加工化必然对装备制造业有更高的性能要求,满足了需求就是市场机遇。

机遇之四:国外同类产品的死穴。以我们的电火花线切割机床市场为例,精确稳定的低粗糙度的1000mm以上的超大行程线切割加工、60°大锥度的低粗糙度多次切割加工、150~250mm高厚度低粗糙度的多次切割加工,如果用国外的慢走丝机床其应用成本是相当昂贵的,这自然为中走丝切割机床提供了市场空间,中走丝机床只要真正性能过硬,完全能够以巨大的成本优势向进口的慢走丝机床发起挑战,赢得机遇。

机遇之五:工业4.0时代。工业4.0简言之就是传统制造业与现代信息化技术的高度融合,就是智能化制造技术,这是制造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机械产品自身的智能化以及产品制造过程中实现智能化就可以最简单的操作实现对复杂产品的高精度加工,在目前人口红利锐减,人员流动频繁的大环境下,有着非常直接的现实意义。

可以看出,这些机遇的前提是必须要提升自身的产品竞争力,对我国装备制造业来讲就是必须转型,才能抓住这些宝贵的机遇。

二、“德、才、秀”——实体产品制造业的转型与走向

以上分析,已经勾勒出了机电产品“德、才、秀”的转型方向和发展路径。还以线切割机床产品为例,“德”就是高质量高品质高可靠,久用不坏;“才”就是全面的高智能化控制、只须傻瓜式的操作就能实现高精度、高一致性的产品加工;“才”就是下大力气练内功,以低成本挑战国外同类产品的死穴,再以成本优势争抢先机;“秀”就是远看造型、近看工艺,造型美观、工艺精细,漂亮、环保、清洁,一改国产机床产品的“村姑”形象。

“德、才、秀”不仅是转型的方向也是转型路径,顺序不能颠倒,就像一个人,无论相貌、能耐,人品第一,在这方面一些有定力的规范企业值得称赞,充分体现了对行业的责任感;但是也有一些企业在产品的研发过程中不在产品的性能上下真功夫,只注重产品的外观研发,甚至是号称拥有多项先进技术,但是在真正用户关心的技术指标、精度指标上却闪烁其词、讳莫如深,用户在使用后大呼上当。

三、线切割机床创新转型面临的挑战

挑战之一:宏观形势的挑战

如果说2014GDP勉强维持在7.5%,我们已经感到了由此带来的阵阵寒意,那么2015年后7.0~6.5%GDP很可能会把我们冻得手脚麻木,如果一味地抱团取暖,不打起精神来活动筋骨,就有可能被冻僵,而如果强打精神的拳打脚踢,又会落得气血两亏;不动有等死之感,动又有找死之嫌,真可谓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说到底就是我们必须要有敢拼家底搞创新转型的勇气,才能经受得住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的挑战。

挑战之二:核心技术体系化的自主创新的挑战

单一技术的创新并不难,难的是多学科多领域的持续创新和集成创新,更难的则是多学科多领域技术系统的体系化集成,而持续创新和集成创新才是对知识产权的最好的自我保护;任何产品要想向高精度高智能高档次的方向转型就绕不过这个坎,当产品跨入高端领域后各个技术系统相互渗透,很难孤立的进行研发,国外的发展历程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产学研”虽说也是一种创新研发模式,但是产学研是在大厂、大所、大院校的背景下提出的,逐步推广到中小企业,所以没有自己的研发团队,产学研合作也是空中楼阁;在军工航空航天领域产学研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企业自身的研发力量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说智能制造设备的创新研发绝不是我出钱你出力、我生产你研发就能大功告成的。

产学研合作在对技术创新的科研成果和商品转化上“产”方与“学”方也有着不同的诉求,往往是有成果无产品,所以“产学研”的动力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挑战之三:企业文化的滞后给创新驱动带来的风险挑战

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创新又同样需要文化的承载,即使是“产学研”模式也是要以企业为主导,这就需要凝聚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团队,单打独斗必无胜算;一支高素质的研发团队是无法完全用金钱笼络的,条件再高没有“猎头”开得高,诱惑再大没有当老板的诱惑大。我国中小型制造企业走到今天仍然在继续着合久必分的格局,还远没有进化到分久必合的时代,回想一下我们身边的一些企业、甚至我们自己,不也是从背叛开始走向成功的吗;人员流动、“跳槽挖墙”、急功近利、大小老板揭竿而起,加之《劳动法》对弱势群体的倾向性保护,企业怕员工过河拆桥,员工怕企业念完经打和尚,加之整个社会的公信力不足,仅以待遇为纽带,员工特别是有一定能力的员工很难与企业建立起深度信任的牢固关系,更何况中小微企业制造企业的体量往往使自身凝聚力受到制约。所以说,如何以深厚的企业文化凝聚一支有实战力的创新研发团队,将是比产品技术转型更为严峻的挑战。

新一届政府能最大限度地容忍经济增速放缓,反射出了对市场的尊重,就是要以经济紧缩倒逼结构转型,就是要让企业在真正的市场中与“狼”共舞经受生死考验,“生”就必须要大智大勇的创新转型,“死”同样也是转型,而且是需要更大的格局更大的视野、脱胎换骨地转型,只有深刻地认清现实才能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中小企业才能真正以全方位的自主创新实现华丽转型。

四、全智能中走丝线切割机床转型创新成果

(一)电极丝全智能动态控制系统——第五代的标志性技术。该系统是具有原创性的创新研发,是一次集机械电气硬件软件传感系统等的创新集成,在智能化的操作上与第四代相比有着质的飞越,使操作人员非常轻松地一次性完成对电极丝控制的所有设定,然后是一键搞定,此项技术已于2015年正式推向市场。

在市场运作上,我们用“电极丝全智能动态控制系统”的英文单词字头组成了一个新的英文单词“WIDCS”(威迪克斯),并在国家商标局成功注册,成为我公司的一个核心技术的专用标志,在推广宣传上形成较强的技术性垄断和知识产权的自我保护。其实无论电极丝的智能化控制是第几代都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手段,市场真正关心的还是机床能够达到的标志性技术指标,我们以三个关键性的技术指标作为“全智能核心技术的准入标志”,而这三个指标恰恰是行业的技术瓶颈,就相当于对“全智能”专有名词设置了技术门槛,使得我公司在线切割领域里独享“全智能”这样资源。

(二)编控一体中走丝专用数控系统——SYCUT这是我公司与四川理工学院的一次成功的“产学研”创新合作,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该系统是全智能中走丝机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中走丝品质和档次的基础平台,是能够实现中走丝持续创新的基础保证,不能受制于人,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所以SYCUT的自主研发是战略性的也是艰难的,从2008年起,历时6年实现商品化,2015年全面推向市场。

(三)60°大锥度全智能中走丝系列。市场定位及应用为:精密塑胶模具加工,特别是塑胶模具有较高厚度的斜顶孔的加工。这既是一次多领域技术系统的原创性创新集成,也是一次行业性的重大技术突破,形象地说大锥度全智丝线切割机床就是线切割领域的无天敌物种。

(四)1000mm以上超大行程全智能中走丝系列。市场定位及应用:可广泛用于大型精密零件的批量加工,汽车类等大型精密模具的生产加工。就放电加工制造领域而言,往复走丝线切割机床是血统纯正的国粹之品,也是民族的骄傲,可是由于常年没有质的创新突破,加之恶性竞争,虽然在我国的制造业中做出重大贡献,但在数控机床家族中却被边缘化;同样,中走丝线切割机床如果再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则也会象快走丝那样,很难逃脱被数控机床大家族淡出江湖、沦为草寇的命运。

未来三年是制造业的关键期,特别是2016~2017年,还会倒下一大批制造业企业,这些即将倒下的企业必然会拼死挣扎,所以能活下来的企业也必然会伤筋动骨,因此在这一非常时期无论企业,还是个人都要调低自己的期望值以求生存。要以积极的心态充分利用好这2~3年难得的转型机遇期,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细分市场和市场专业化,这是中小企业的发力点;二是处理好转型升级的硬结构和软结构的关系,小企业的软肋往往在软结构上;三是认真分析差异化和同质化的根源,同质化的根本原因往往是战略趋同,战略趋同导致产品趋同,产品趋同的结果就是恶性价格竞争;四是跨越“能做”和“做好”两道坎,这是制造业长期存在的认识误区,两者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不同阶段,而后者恰恰是软结构的综合体现,其实现难度和工作量丝毫不亚于前者,甚至需要付出比前者更大的努力。

习总书记在APEC会议的致词上对新常态作出了最权威的解读: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深化升级;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是今后相当一段时期的总基调,反映出中央政府对经济走势的基本判断;实体制造业不要再报幻想,不能被动的熬;困惑、焦虑、抱怨更没有用,说穿了就是要把企业逼上绝路,形成一个外在的巨大推力,迫使企业以创新为驱动力,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位卑不敢忘忧国”,目前我国机电产品制造业的技术转型无论方向还是路线,归根到底是自主创新,没有捷径可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业界要以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充分发挥我们中小企业船小好调头的优势,以产品的核心技术创新为驱动力,顺应大势,在新常态中实现新的突破。

 

(作者:四川深扬数控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工程师)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
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