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欢迎光临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安》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首页 > 杂志阅读>>《大安》2015年第12期>>调查与研究
大安区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6-01-05 10:18:51       作者:王贵勇       来源:何市镇

新农村建设是建国以来老百姓感受最深刻的惠民政策之一。但是,在新村建设过程中也存在诸如环境卫生的管理、产业发展可持续、移风易俗等方面的问题,下面谈谈我对新农村建设的几点粗浅认识。

一、要有新农村规划的新意识

农村与城市有各自不同的发展规律,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是搞“一样化”发展,不是要把农村都变为城市,传统的“一条路、两排房、满足老百姓赶赶场”糖葫芦式的规划设计思路已经过时了,那么怎样规划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呢?首先,在新农村规划上要有新突破。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总体要求,我们的规划设计人员必须充分听取所在乡镇、村、组干部及村民代表的意见,充分收集分析当地的区位优势、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现有资源等基础资料,达到种什么?养什么?建什么?全域规划的深度,达到让普通老百姓都能看懂、都能明白、都能接受、都能操作的要求,也就是专业性与可实施性要充分的结合,不然我们新村规划就毫无意义。比如我区的一些城中村、城边村可否探索采取土地换物业模式(即发挥土地价值较高的优势,以宅基地融资实行村庄全面改造,村集体获得经营性物业,后者产生的租金收入维持经济发展)。对园中村(如我区的铁路物流园区、工业园区)可否探索采取园区城市化模式(即政府投资,拆除旧村,建设新社区,新社区与园区商业网点结合,村民获得商业物业并转换职业,到二产、三产工作)。对平原农业地区可否探索采取农业产业工人模式(即实施“增减挂钩”+农地大规模流转+村民进入城镇或新社区居住+农村居民成为农业产业工人)。对山区可否探索采取移民加整治模式(即一部分农民移民到城镇+农业结构调整+乡村旅游发展+村容村貌整治+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当然结合本村实际还有其他好的规划发展模式有待我们的规划设计人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人员,广大镇村干部认真的探索和总结。其次,在新农村规划上要有新内容。“新农村”应该包括6个方面,即新产业、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走城乡差别化协调发展道路,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业和农村规划新思路。我区地处丘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绝大多数的农民仍然靠传统的种养殖业或者外出打工维持生计,我们的新农村规划既要着眼于长远的发展,又要立足于当前的客观实际,并不一定非要是一村一品,也可根据区位关系和环境特点,搞多村一品形成产业化(如我区三多寨-何市大牛路沿线生态农业观光带),搞一村多品形成差异化(如高庙村景观园林基地+特色水产养殖+美丽乡村旅游+休闲养生等),还可根据目前国家提倡的家庭农场模式多做一些规划上的探索和引导,能集中的当然是好事,不能集中的三、五户也能形成独具特色的好院落。我们做新农村规划不仅仅要解决农民的居住问题,还要考虑他们的收入来源问题。怎样把这个“饼”画好,值得规划设计单位、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以及一线的基层干部们认真思考。

二、要有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

首先,要强化配套,饮用水问题、道路问题、公共配套服务设施问题等等都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配套做得不好,我们的新农村规划就永远是一句空话,永远没有吸引力。第二,加强指导,规划是引领,指导是基础。要加强宣传向导、政策引导、设计指导、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满足新房舍建筑形式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为农民群众推出一批既符合农民居住习惯又体现当地自然人文特色的精品建筑设计,引导他们按图来建。第三,助农增收,农民收入不增加,生活面貌就无法改变,新农村建得再好,也会变成空村,除了老弱病残外,都外出打工求生计去了,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我们的各级干部都要认真思考如何“做饼”助农增收,比如想法引导农民搞特色种、养殖业,休闲体验农场,特色生态农家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等,让农民实实在在的增加收入,让他们能够在新农村安居乐业,让他们成为在新农村居住的新农民,并具有与之相适应的新风尚,让他们能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才是我们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

三、要有新农村管理的新方法

脏、乱、差不是新农村,“饼”画好了,做好了,如何让它发挥永久的香味呢,这就要充分调动乡镇、村、组干部的积极性,抓好自身规划管理队伍建设,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完善监管体系,明确管理责任,要把管理、监督贯穿到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对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违规、违纪、违法行为,严厉追究其责任,确保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推进。

四、要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政府大包大揽是建不好新农村的,广大农民群众才是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推动者和受益者,必须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依靠农民自身力量、激发农民建设热情,加强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增强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建设。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在村庄布局、村落规划、产业发展和民居设计上,坚持把专业设计思路和农民意愿结合起来,切实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原动力和持续力。

 

(作者:何市会镇党委副书记)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
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