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5月09日 星期四     欢迎光临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安》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首页 > 杂志阅读>>《大安》2016年第8期>>卷首语
精准不精准,还须常“校正”
发布时间:2016-09-05 11:42:30       作者:安平       来源:编辑部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下,一场全国范围的“决战全面脱贫,决胜全面小康”扶贫脱贫攻坚战声势空前,波澜壮阔。7000万人脱贫不仅是中国腾飞新的机遇,也是“我们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更是市、区、乡镇领导班子换届之际最为重要,须臾不能脱节的“接力”大赛。

精准,是习近平脱贫攻坚思想的核心要义,是中国现阶段治理贫困的指导思想,也必将成为最终撬翻贫困大山的坚硬支点。前不久宁夏“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结20年来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成功经验,又7次提到“精准”,为下一步扶贫脱贫再次“把脉点穴”,再次强调了精准这一决胜路径。正如总书记的谆谆告诫:“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如何保证精准?置身于这场伟大的战役,我们深感“精准”二字重如千钧。精准不精准,关键看“靶心”,精准不精准,还得常“校正”。

既然已经面对“靶心”,为何还得不断“校正”?这是由我国贫困状况的地域分布差异,政策实施差异以及致贫脱贫差异的特殊性、复杂性所决定的。在内地,贫困对象往往具有隐蔽性和不确定性,每每给扶贫脱贫的精准度带来考验。比如:我区就不同于“老少边穷”地区,贫困人口具有“点状分散、插花分布”特点,致贫原因多种多样,除客观生产条件外,多为病残缠身,劳力不足,习惯不良甚至心态萎靡。加之,脱贫工作本质上是在外因和内因交互作用下的一个渐进过程,“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贫困千差万别,脱贫千变万化,如果简单马虎,大水漫灌,奢望一枪下马,从而一劳永逸,必然会有失精准,有失公允,甚至产生负面效益。只有不怕麻烦,对症下药,及时校正准星,始终对准靶心,才能最终确保扶贫的精准和脱贫的成效。

其实,当前每一次新的部署要求,每一项新的措施办法,每一轮新的蹲点督导都是在围绕精准扶贫的既定目标做艰苦细致的“校正”。前不久,区委认真贯彻“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和省、市委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做出了《关于集中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的决定》,这是在提高脱贫攻坚认识和总体部署上做进一步校正。同时,紧紧咬住贫困户这个靶心,我区精心制定出了“八看四查一研判”的识别方法,无疑也是一次更为具体的校正,必将把已录入的4571户,12982人贫困对象识别得更加精准。现在,区委及有关部门围绕重心,围绕力度,围绕方式又相继出台《加强党建和组织工作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组织保障的实施方案》《深化涉农资金整合支持脱贫攻坚实施方案》《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再识别工作方案》《脱贫攻坚工作问责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不也是面向贫困“靶心”所做的一次次重要校正?不过,在所有扶贫的全过程中,最不能忽视或最需要校正的应当是“扶志”,可惜这个方面的经验还有待创造。因为,扶贫不只是给钱给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的根本是人,让人能够自立,让人充满理想。

校正不一定是矫正,可绝非是“朝令夕改”和偏离目标的漂浮不定,而是实现目标的历练和历程。通过校正,既定目标就会瞄的更准,扶贫对象就会盯的更紧,措施办法就会更加有效。如此,才能圆满实现区委关于“扶持对象精准,扶贫措施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驻村帮扶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要求,须知,检验这场扶贫攻坚胜败与否,唯一的标准不是脱贫的数量而是精准的质量。为此,必须纠正和克服那种厌烦校正的情绪,必须保持和发扬艰苦细致的作风,“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通过不断发现问题又解决问题的反复校正,使执行扶贫政策越来越公正,使精准脱贫的目标越来越真切。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扶贫攻坚中不妨经常想想:我们为什么出发?不要算小账误了大事,不要追进度而忽视了精准。总书记要求:“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或许,这应是最重要的校正。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
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