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5月08日 星期三     欢迎光临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安》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首页 > 杂志阅读>>《大安》2017年第11期>>脱贫攻坚进行时
一个贫困村的蜕变
——何市镇黄桷村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2017-12-05 15:11:40       作者:韩余       来源:何市镇

编者按  东风劲吹满眼春,美好生活看新村。脱贫攻坚各类政策的落实和各项建设的推进,让黄桷村这个典型的丘区贫困村有了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机会;大安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打造和建设,让黄桷村这个刚刚走出贫困的小山村乘上了发展的快车;乡村治理的加强和村风民风的重塑让黄桷村在发展中有更坚强的保障和更清醒的定力。

 

 

何市镇黄桷村地处自贡市中远郊、长滩河沿岸,属浅丘地形,地势相对平缓,幅员面积2.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58亩,辖10个组,共645户,2389人,全村共识别贫困户82325人,是大安区26个省定贫困村之一。

 

脱贫攻坚,摘穷帽、换新颜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解决了绝大多数农村家庭的生计问题,农业税的取消及粮食直补等各项惠农政策的实行让多数农村家庭变得更加宽裕,而脱贫攻坚各项政策的推行则让少数还处于贫困状态的贫困户有了新的希望和改变,也让贫困村有了新的发展平台和机遇。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之初,黄桷村的贫困发生率高达17.4%2014年底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4710元,村无集体经济收入。黄桷村之所以贫困,除了体现在贫困村识别中的贫困发生率高于全省贫困发生率一倍以上,农民人均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0%以下及村无集体经济收入的“一高一低一无” 的指标参数以外,更直观的体现为民居陈旧甚至破烂,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医疗、文化、通讯等公共服务发展滞后,是典型的丘区贫困村。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推进,黄桷村在民居、道路、水利及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全面改善、全速提升。

加快民居改善。黄桷村按照“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宜保则保”的总体思路,通过整合幸福美丽新村及易地搬迁等项目,全面统筹推进民居建设。针对无安全住房的,新建易地搬迁小区1个,聚居建档立卡贫困户1128人;实施危房改造59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户。对有安全住房的,实施旧村落改造提升,通过加固维修,庭院整治,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和进一步引导村民改厨改厕等,打造整洁优美的居住条件。

突出基础建设。以方便群众和服务发展为宗旨,黄桷村现已建成通村硬化道路20公里,并在“宜宽则宽”改造的基础上,对黄桷村8.6公路的村道进行全面加宽和全程黑化提升,确保能通农村客运,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出行和产业发展提供便利。同时,围绕产业发展新建提灌站2座、维修整治1座,配套管网8.2公里,新建山平塘、蓄水池20口,同步注重区域内的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和推进,加快构建内连外通、功能配套、安全高效、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体系。

完善设施配套。围绕实现贫困村“五有”目标,完善“1+6”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配套建设标准卫生室、文化室及村民活动广场。村卫生室按照“三室一房”标准化打造,配备满足基本医疗服务的设施设备,并由经卫生部门培训合格取得行医资格的乡村医生开展卫生医疗服务。新建成的文化室功能齐备,包含文化活动室、党员远程教育——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和图书阅览室。同时,通过整合省级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示范县等项目,实施农村安全饮水管网延伸,农网改造等,实现自来水主管道铺设全覆盖,新安改造变压器,实现全村通讯网络全覆盖,并实现村办公室及150余户农户宽带接入和使用。

 

园区引领,兴产业、共发展

 

农民是天生的经济学家,再伟大的情怀、再美好的愿景,都不及眼前能挣到的现钱更能够激励他们。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真正从根本上能够彻底改变乡村贫困命运的,不是时不时给点关心、施点救济,而是眼前有个榜样、前方有条明路。

抓招商引资。依托大安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黄桷村利用地处园区核心区域的优势,大力引进业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突出以有机蔬果、苗木花卉、健康水产、生态畜禽养殖为支撑的特色农业产业格局,做大做强农业发展基本面。通过引进业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让村民在获得土地流转收益和务工收入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让村民认识和学习现代农业发展手段和方式,通过业主示范,用“眼见为实”的发展带动村民参与到农业产业发展中来,解决一般村民及有劳动力有发展意愿的贫困户的发展增收问题。

抓抱团发展。针对贫困户因病因残无劳动力和既无产业发展的资金,又无产业发展相关的生产技术、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的现实情况,黄桷村于20164月成立了由全村82户贫困户组成的自贡市红卫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将用于产业发展的26万余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按贫困户家庭人口数量化为股份,抱团发展百亩订单种植、生态水产养殖、千羽跑山鸡和年出栏15万羽一体化肉鸡养殖项目。使扶贫资金转变为发展基金,让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在专合社务工增收,让因病、因残、无劳动力的贫困户在专合社享受产业发展分红,充分发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产业发展周转金的作用,经过大半年的艰辛建设和精心经营,于2016年底实现贫困人口每股分红400元,发放贫困人口务工工资15万余元。

抓改革创新。仅仅脱贫还不够,在巩固和发展扶贫专合社的基础上,为把贫困村真正建成产业村,黄桷村大胆地提出了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的思路,变农村集体资产共同共有为产权明晰的按份共有,让“村民”变“股东”、“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财源”。20175月,通过实施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组建起了黄桷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一是积极对接在外成功人士及各劳动密集型企业,为单位和个人提供劳务输出服务;二是在保障农户土地流转收益的基础上,通过向业主提供物业管理服务创收,既优化了业主的生产经营环境,又拓宽了村集体收入渠道;三是计划建设规范化幼儿园1所,在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解决黄桷村及周边村约10平方公里学前教育空白、学龄前儿童受教育难的问题。目前,黄桷村已通过劳务输出及物业管理服务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余元。

 

乡村治理,集众志,同奔康

 

脱贫攻坚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场战争的对象不仅仅是贫困,还有那一颗颗被贫困摧折得逆来顺受、麻木无感的心灵。贫困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放弃和认命。要改变积累已深的种种认识和观念,唯有加强村党支部建设并切实发动和带领群众广泛参与,集众志团结一心,才能聚群力脱贫奔康。

夯实支部建设。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中讲到,“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黄桷村党支部在坚持加强自身建设同时,坚持民主集中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重大问题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集体讨论决定,成为群众身边最可亲最可信的领头羊和引路人,并在工作中特别注重村级后备干部的发掘和使用,鼓励有意愿的党员、组长及一般群众积极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和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同时,督促村务监督委员会充分发动群众,加强对扶贫政策、项目建设、“三资”管理等重大事项监督,及时开展村务通报,规范村民议事,实行村组共治、村务公管,让整个村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强化教育引导。扶贫扶志,为鼓励贫困户勤奋工作自主脱贫,消除贫困户“等靠要”等错误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黄桷村探索实施有责任的村民评价考核机制。将遵纪守法、勤奋工作等纳入村民评价正面清单,将违法乱纪、好吃懒做等列入村民评价负面清单,每年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对全村8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村民评价考核,对符合正面、负面清单的情形,视情况进行加分、扣分。对村民代表大会评价低于60分的贫困户不予享受当年合作社分红,奖励村民评价得分高的前十名,引导贫困户养成好习惯。扶贫扶智,通过全面建设农民夜校及“法治夜校”进乡村,将讲座、评书、快板等形式多样授课方式与技能培训、法律教育等相结合,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群众受到教育、得到提升,以“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为目标,引导贫困人员靠技能脱贫。同时,全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立完善村域内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强力推进长滩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重塑村风民风。围绕村容村貌、社会公德等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内容自下而上地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村规民约制定,将法治恶、规治乱、勤治懒、孝治逆、学治愚与合治贫结合起来,对症下药,形成既体现特点,又助力脱贫攻坚的村规民约,广泛宣传共同遵守。同时,为弘扬身边的好人好事和引导形成向善向上、比学赶超的良好风气,积极鼓励村民遵纪守法、勤奋工作、孝敬父母、助人为乐、积极参与村级事务管理,黄桷村在全村范围内采取村民小组初评,村民代表大会复评的方式,开展“五好”评选,即:好邻居、好公婆、好媳妇、致富带头人和最美家庭评选活动,并为每位得奖的村民颁发证书及现金奖励200元,以示范带动更多的村民对标先进,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为黄桷村进一步的发展创造出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截止目前,黄桷村建成通村硬化路20公里,是精准扶贫前里程的4倍多;实现主要村道8.6公里全程加宽并黑化,农田水利设施基本齐备,配备标准文化室、卫生室并实现通讯网络全覆盖。引进业主8户,流转土地2000余亩,培育村集体经济组织2个,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4年翻了近两番,实现脱贫74296人,由一个典型的丘区贫困村蜕变发展为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幸福美丽新村。

 

(作者:何市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黄桷村第一书记)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
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