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欢迎光临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安》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首页 > 杂志阅读>>《大安》2018年第1期>>调查与研究
培育农业产业新业态 拓宽农民增收新途径
发布时间:2018-02-07 09:40:40       作者:曾骏       来源:区农牧林业局

近年来,大安区始终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培育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农业产业新业态,积极探索土地托管、“银政企+贫困户”“支部+专合社+贫困户”等利益联结新模式,不断为全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新的发展动能。

一、突出三大效应,大力培育农业产业新业态

(一)突出整体效应,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针对丘陵地区实际,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方法和有力抓手,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和“产业园区、田园景区、农村社区”三区同建的要求,将全区6个乡镇68个村纳入大安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范围,占全区行政村46%,总体规划面积10万亩,推进全域化规划、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精细化脱贫和品牌化党建。计划通过35年的的努力,将园区建成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将核心区建成农业观光4A级景区。目前2个乡镇14.43平方公里的园区核心区初具规模,建成园区规划展示厅30平方米,制作园区沙盘8平方米,招引和培育希宇园林、农惠公司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4户,连片发展标准化柑橘基地2550亩,柑橘苗木基地100亩,假植种苗12万余株,建成优质大棚蔬菜基地100亩,形成农林种植、农副产品加工、度假旅游和健康养老等为一体的多业态农业园区,辐射带动周边农户760户,带动农民户均增收3000元。

(二)突出品牌效应,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充分利用大安区“肉牛之乡”“肉兔之乡”和优质果蔬等特色农产品资源,积极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发展,实施农产品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有效延伸农业产业链、健全价值链,着力打造生产、加工、收储、物流、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坚持内育与外引并重,发展壮大天花井、盐帮年代、思味多等本地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进北京新辣道集团全资子公司盐味源、江苏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江苏立华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全力打造特色畜产品、优质果蔬产品等加工产业链。加大品牌创建、宣传和推广力度,树立加工产品的质量品牌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依托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建设,推进年出栏3500万羽“雪山”草鸡系列优质黄羽肉鸡一体化生产经营,依托“品贡然自”自贡市区域公共品牌,培育“长明”牌火边子牛肉、“牛佛”牌牛佛烘肘、“道味源”“老梭边鱼酸菜”“味源仔姜”“徐氏鲜椒酱”“陶外公”等知名产品品牌,企业和农户品牌意识显著增强。2016年,全区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7.47亿元,对种植业农户带动效果明显提升,全区农产品加工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三)突出文化效应,加快乡村观光旅游发展。立足大安耕地面积少、规模化难度大的农业实际,深度挖掘本土自然生态景观、传统民俗建筑、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活动、特色农业产业、农村手工艺等特色资源,以休闲观光为手段、以体验参与为特点、以农耕文化为内涵,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积极探索“旅游+”“生态+”等模式,围绕种养、果蔬、民俗、文化等特色,推进农、林、牧、鱼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江姐故居、邓萍故居等红色旅游文化,三多古寨、牛佛古镇、高庙寨、朝天寺等地区文化资源,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先后引进希宇园林、鸿金玫瑰、凤鸣生态园林等企业开发集休闲、旅游和养生于一体的休闲观光项目。按照旅游资源、农业特色、民俗文化、手工艺品、基础条件等情况,分类推进大山铺镇江姐村红色旅游基地、何市镇高庙村雁溪谷生态观光园、团结镇朝天村“中国玫瑰海”、凤凰乡凤凰村花语人间、三多寨镇徐家村多福采摘园、永嘉乡核桃产业基地等独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建设。2017年,全区乡村旅游业吸引省内外游客50余万人次,带动周边1500户农户平均年增收1300元。培育星级农家乐11家,成功打造江姐生态山庄特色餐饮品牌,实现从事乡村旅游经营的农户年均纯收入增长1000元以上。

二、探索三种模式,全面拓宽农民增收新途径

(一)探索“土地托管”模式。按照“政府主导、供销社主抓、部门协作、经营主体实施”模式创新性开展土地托管服务。培育康径现代农业有限公司、鑫牛农机制造有限公司、艾康农机、双河农牧、劲牛农机等8家农机服务企业和合作社。根据区域特点和农户需求,采取点对点的“菜单式”服务。一是针对自贡属于浅丘地貌,且农民传统耕种思维根深蒂固,对新技术、新生产方式不易接受等情况,推出以机耕、机播、机收为主的环式半托管模式。目前已实施面积1.7万亩,可促进农户人均年增收200元。二是针对部分土地平整、成片且农民接受度高的区域,推出从耕种到收割的全程式托管,将劳动力完全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农民可就近或外出务工,目前已实施面积0.3万亩,可促进农户人均年增收350元。三是积极探索合作式土地托管试点,农民既是土地托管服务中的经营主体,又是双方合作的市场主体,农民与土地服务主体共担责任、共享利润,进而实现双赢。目前,试点托管土地面积200余亩,可促进农户人均年增收600元以上,是下一步继续探索和推广的重要模式。

(二)探索“银政企+贫困户”四方联动模式。采取金融机构发放扶贫小额信用贷款、政府提供增信和周转金及全额贴息、公司带动贫困户的“四方联动”产业扶贫模式,推进江苏立华3500万羽一体化养鸡项目建设。金融机构放宽贷款年龄到65岁,为每户养鸡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贷款5万元,并为贷款户购买“安贷保”;区财政补助每户建棚养鸡贫困户2万元、借支周转金1万元(免息,期限3年),并设立600万元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基金,镇村联合强化扶贫小额信贷资金监管,避免贫困户挪作他用;公司实行“八统一”(统一规划鸡场、统一提供鸡苗、统一供应饲料、统一防疫疾病、统一操作规程、统一培训技术、统一价格收购、统一产品销售),带动贫困户发展一体化。目前,全区采取该模式支持贫困户参与一体化养鸡273户,出栏肉鸡269.57万羽,平均代养收益2.8/羽,实现代养收入755万元、户均收入2.8万元。

(三)“支部+专合社+贫困户”三方协力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坚持党支部引领、专合社带动、贫困户参与,由“村两委”牵头,26个贫困村分别组建1个以上农民合作社,通过发展优质杂柑、果蔬、核桃、水产、养殖等产业,引导2184户农户参与,其中贫困户1803户,确保了每户贫困户至少参与1个产业。每个专合社投入20万元省级财政补助资金折股量化到户,变扶贫资金为发展股金,实现有劳动力贫困户享受“分红+务工”收入,无劳动力贫困户享受分红收入。2016年,何市镇黄桷村成立由全村81户贫困户组成的红卫种养殖专合社,按贫困人口“一人一股”,将26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资金量化为325股,发展100亩大棚青菜种植、63亩生态水产养殖和年出栏15万羽一体化养鸡,2016年每股获得分红400元,预计2017年每股能分红1500元。

三、突出三项保障,着力优化农业发展新环境

(一)突出农业农村用地保障。全面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区乡分级备案制度,各乡镇均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成立土地流转服务合作社5个。根据土地流转规模,分类制定审查、备案和监测制度;建立并推行土地流转风险金(复耕保证金、履约保证金)制度,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流转毁约弃耕及农村土地托管服务调查,全区累计达到6.64万亩,土地流转率达31.17%,土地流转率年均增加5个百分点。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合理安排各项农业农村各业用地,2017年拟安排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指标100亩,用于保障新型农业项目发展用地。深入实施增减挂钩试点,复垦废弃的农村宅基地6652亩。实施土地整理规模3.74万亩,新增有效耕地面积2500亩。

(二)突出农业经营资金保障。深入推进第二批省级经济林木(果)权改革试点区建设,累计发放抵押贷款10380万元。启动大安区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建立区级风险分担基金200万元,2017年对6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办理贷款560万元。探索“资金互助+带动”新方向:破解“贷款难、融资贵”难题,依托大安区三绿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软资产”抵押、联合担保、信用贷款等方式,累计发放贷款962416万元,有效缓解社员资金临时周转难题。完善扶贫小额贷款封闭运行机制,印发《大安区贫困户“产业扶贫”小额贷款实施方案》,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持续加大资金投放量,助推贫困户脱贫,发放扶贫小额信贷2866万元。

(三)突出农村发展政策保障。全面落实《自贡市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措施》,出台的大安区政府《关于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大安区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持续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兴办劳动密集型农业或农产品营销加工小企业,按贷款额度的2%给予贴息补助,单户企业在政策执行期内补助最高不超过5万元。设立扶贫开发基金6400万元,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特色产业;支持农产品创品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一次性奖励10万元,新认证为有机产品、绿色食品分别一次性奖励5万元、3万元;支持企业参加“惠民购物全川行”“川货全国行”“万企出国门”等市场拓展活动,按规定给予一定资金补助。

 

(作者:区农牧林业局总农艺师)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
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