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5月10日 星期五     欢迎光临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安》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首页 > 杂志阅读>>《大安》2012年第9期>>专页
振奋精神  真抓实干
三多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
发布时间:2013-12-10 09:39:10       作者:叶云金 宋德常       来源:三多寨镇

三多寨镇地处自贡市东部,分别与威远、内江、富顺交界,距市区10公里。太大路、省道206、成自泸赤高速公路、内宜高速公路、内昆铁路贯穿全镇。幅员面积40.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309亩,辖17个行政村、1个社区,902531842人。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三多寨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区党代会精神,始终围绕加快“两化进程”推进“五个自贡”建设和“一城一中心一目的地”战略目标,以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总抓手,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着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团结和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扎实工作,全镇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呈现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农村新景美如画  连片扶贫惠农民

 

2010年,三多寨镇同春村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参与”的原则,以规划为引领,以产业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双增为目标,着力土地、保障、户籍、组织、金融等制度创新,积极探索制定了“双置换”方案,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在全市率先启动并顺利推进,成功签订了“双置换”协议200户,切实解决了同春村34组人多地少的问题,村民通过自愿申请“双置换”,全面落实了社保,解决了养老的后顾之忧。

通过实施双置换项目,把土地从农民手中集中统一流转,促进了“一村一品”产业的形成,目前同春项目区水产、花卉园林等产业已全部投产,农民新居拔地而起,新农村新生活有了良好的开端。为把同春村打造成全市一流的农民集中居住社区,按集中居住区、水产养殖区和种植区三个不同的发展区域建设对同春村实施了区域性功能分区规划。其中集中居住区规划为120亩,总投资约4450万元,第一期86户已全部入住,第二期75户已完成了房屋的主体部分,有望在年底实现全部入住;投资450万元建成分垂钓区和观赏区的11口面积300亩的特色水产养殖基地;种植区则规划为集苗木休闲观光、生态水产养殖、接待餐饮服务为一体的桂圆休闲观光基地。此外,还配套建设小学、医疗室、农资超市、文化活动广场、绿色长廊等。

三多寨镇将连片扶贫与新农村建设、金土地工程、小农水项目等整合实施,切实提高了扶贫资金使用整体效益,促进了项目区农民增收致富和贫困人口脱贫。

2011年三多寨镇以农民为投资主体,整合国家资金和自筹资金实施连片扶贫开发项目,推动新农村建设。项目涉及到同春、元湾、三关、洞云等4个村,经过1年的建设,项目投资达到7219.1万元。其中,政府性补助1220万元,整合其他项目补助资金2339.7万元,自筹(包括农民投劳折资)3659.4万元。扶持农户20867843人,吸收劳动力2890人,受益农户7843户。发展健康水产养殖及垂钓休闲核心示范园1000亩、水果苗木休闲观光园林1000亩、新建农民集中居住区2个,完成旧房改造160户,新建文体活动广场1处、村道29.5公里、便民道20.6公里、蓄水池60口、山坪塘28口,整治提灌站1座,安装变压器4处。项目实施后,区内呈现出“新村、新貌、新产业”的喜人景象。

经济效益:现在,健康水产养殖基地惠及4个村219767人走上了以专业合作社为带动的专业水产健康养殖,水果园林种殖惠及4个村244858人走上了以专业合作社为带动的专业现代水果园林种植。产业效益的带动,为他们提高收入、扩大种养殖面积奠定了产业基础。通过连片扶贫开发项目,项目实施村受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412元。该项目的实施缓解了已建立互助资金协会2个村农户发展生产资金紧缺的矛盾,互助金总额达96万元,入社农户702户,入社率33 %,其中贫困户入社率74%。同时,也助推了我镇现代渔业的发展,建成水产健康养殖基地3000亩。三绿水产养殖专业合作,为农民统一提供鱼苗、病虫害防治、销售即“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把千千万万分散经营的渔农户组织起来,真正让广大养殖户得到实惠。

社会效益:通过产业发展,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改变了农村收入结构、就业结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同时能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农业用地、农村人口居住的适度集中。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片区内村道、便民道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项目实施村的交通条件,方便了农副产品和生产生活资料的运输,解决了36个组,2086户农户7843人的物资运输问题;修建整治的山平塘、蓄水池、电灌站共增加蓄水量20万立方米,新增灌面680亩,改善灌面2112亩,基本上满足了4个村的生产生活用水、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通过人居环境改造特别是集中居住,逐步改变了农民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形成的节奏缓慢、作业简单、接触面较窄的生产生活方式,并能逐渐转变农民的生活观念、生活习惯和消费方式,使之能成为真正的“新农民”。

生态效益:在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居住环境的同时,极大地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布局,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良性循环。通过健康水产养殖、水果园林基地建设等项目的实施,对改善项目区土壤结构性状、促进农田生态良性循环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农村垃圾处理“板眼儿”多  缔造优美人居环境

 

石龙村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难度大,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开展步履维艰,为改变这种局面,有效地推动我镇城乡环境顺利开展,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把石龙村作为城乡环境治理的试点村,按照“分类处理、源头减量、村民自治、市场运作”的原则,积极探索农村垃圾处理机制建设。通过一系列工作,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善,村民卫生意识有了明显提高,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升。

因地制宜的建设思路既方便了村民又节约了成本。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方便群众、便于转运”的原则,以道路主干线、重要地段、居民集中居住区等公共区域为重点,合理规划建设垃圾收集池、转运池。距离主干道较远的农户,原则上要求每户或联户用生态竹筐在房屋后或周边作为垃圾收集器具,将不可回收垃圾倒入竹筐,由保洁人员负责处理或转运。距离主干道较近的农户,根据院落大小及农户多少,3-8户统一规划建1个垃圾收集池(小型),方便群众生活垃圾倾倒;10-30户修建1个中型垃圾池;20-50户修建1个垃圾收集池,便于集中转运。垃圾池修建由区镇统一提供垃圾池建设样图,精心组织施工,确保了质量。全镇可以在垃圾池倾倒垃圾的农户达到了80%以上,基本上实现了垃圾收集全覆盖。

在垃圾减量上狠下功夫,突出了源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点多、面宽、量大,为减轻清扫和转运负担,从源头上控制垃圾总量。我镇重点采取了培训引导,分类减量的做法。举办组长、村民代表、清扫保洁人员培训会,专题培训垃圾分类、处理的方法,印发《垃圾分类处理源头减量村民须知》9000余份。做到了建筑垃圾不乱倒,果皮菜叶入粪池,柴草垃圾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在自家土壤中焚烧松土,玻璃瓶、纸箱、塑料瓶等变卖处理,死亡禽畜及腐烂物挖坑深埋,其它垃圾集中收集转运。

建立多渠道筹资机制,确保了资金筹集管理到位。我镇坚持向上争取一点、镇补助一点、村组拿一点、村民集一点“四个一点”原则,积极发动引导社会捐款和企事业单位帮扶等办法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经费。村民集资部分,严格按照“一事一议”的规定和程序,确定村民缴费标准、时间。在具体的收费过程中,党员、干部发挥带头作用,长期外出一年都不回家的电话联系,委托他人代缴或在其他补助中缴纳。对收取的经费,实行统一收据,统一做帐,专人收款,专款专用,按月公布。

 

以花为媒  开启古寨百姓幸福新生活

 

三多古寨雄踞于威远、内江、富顺三县交界处的牛口山山顶上,山上峰峦叠起,岩石峻立。古寨建于清咸丰三年,考其名由,合三姓共建之功,寓庄子三多之意,多福、多寿、多男子也。工程浩大,建筑雄伟,历史悠久,闻名遐迩,有“川南寨堡之冠”美誉。

清朝末年,内忧外患。自流井盐商“富甲全川,交通京外”,他们千方百计要保护既得利益,著名盐商李振亨联合盐商颜昌英、王克家三姓,决定选址筑寨自保。于是选中了距城30余华里的地势险峻的牛口山,耗资十万余金,历时11年,建成寨墙周长十余里,四门各有炮楼,有炮台垛口二千五百余个的坚固寨防。

古寨呈南高北低之势,寨墙负岩而起。寨内楼台庭院,参差错落,因地成势,石道阡陌,蜿蜒隐现。驻足放目,远山近丘,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人在雾中,似有登临仙景之感。寨内古街旧貌尚存,古树新芽布满山寨,有“峻岭横烟、尖山晚照、佛寺晓钟、古井泉香、双塘映月、仙洞云封、马鞍曙色、肖岩滴翠”等八大景点,引人入胜。

三多古寨自然景观和盐商文化相结合的独特风格,是其它风景区所无法比拟的。古寨四时之景各有不同:春来弱柳含烟、梨花堆雪;夏则满塘荷举、一亭清风;秋至菊蕊傲霜、天高地迥;冬到梅热如火、暗香萦涌。一时游人联袂,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镇党委、镇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营造三多寨的大美而不仅仅拘泥于古寨本身,紧紧围绕三多古寨“古寨墙”、“八大景点”、“古堂”、“古清石板道”、“古炮台”、“井”、“梨园”等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确立了“观古寨风貌,赏四季花卉”旅游风格定位,实现了古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经过多年的努力,三多寨已逐步发展成为自贡市近郊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旅游目的地。古寨内现已建成上规模的农家乐17家,年接待省内外游客30余万人,旅游综合收入实现350余万元,解决了200余人富余劳动力就地就业。自2000年开始定期举办的梨花风筝节,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来赏花,今年日接待游客人数更是突破万人。三多古寨内的梨树规模也从当初的100余亩发展到如今的200亩左右,其中还有500多株的百年老树。走进古寨,满园盛开的梨花一簇簇,一层层,像云锦似的漫天铺去,在和暖的春光下,就如同老百姓脸上的笑容一样喜迎八方宾客。梨花风筝节的举办不仅提升了三多寨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更使老百姓的腰包鼓了,生活富裕了。三多人“以花为媒”聚集人气,激发活力,以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总览政府工作全局,实现了三多古寨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与社会文明的协调发展。

锐意进取的三多人,将站位于高端,坚持立足于实际,紧扣古寨旅游景区的开发与城乡统筹的紧密结合,紧抓“盐魂”概念,充分挖掘盐文化、佛教文化、盐帮菜美食文化的内涵,利用古寨资源做足做活,打造好三多寨景观带,推动三多古寨旅游业发展再上新的台阶。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
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