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5月05日 星期日     欢迎光临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安》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首页 > 杂志阅读>>《大安》2014年第8期>>燊海星空
魂牵梦萦的天车与辊工
发布时间:2014-09-23 09:34:01       作者:袁惠明       来源:民革自贡市委

天车是世界奇观,素有“东方的埃菲尔铁塔”之称,也曾经是自贡的最显著标志。其佼佼者“大德井”高达118米,超过40层摩天大楼。它们矗立在盐井井口之上,是采卤、淘井、治井的关键设施,一般都很高,少量的十几米,多数都在几十米以上。

每座天车都是由千百根笔直的圆形杉木呈柱状拼接,用直径1-2厘米带钢丝芯的特制竹蔑绳捆扎固定,化细为粗化短为长,最终搭建而成的,多为三柱或多柱锥形支架。支架顶端安装有一个边口带凹槽的“天辊子”,作为采卤镔铁汲筒的钢缆定滑轮。支架、“天辊子”、汲筒和钢缆,一起构成天车的基本形制。

为了确保拼接的牢固可靠,在杉木与杉木及捆绳的缝隙之间,要用成千上万的三角锥形木楔子打塞,使所有杉木彼此贴紧不至松动。由于天车极其高大,每座天车还要视情况用若干直径1厘米左右的钢绳作“风蔑”,从四面八方呈伞状把它拉紧固定在地桩上,以确保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至过分晃动和坍塌。所有天车都凝聚于智慧而诞生于辊工。

辊工是天车之父。他们是天车的建造者和维护者。自贡盐场长期流传着“天车是盐之母,辊工是盐之父”的说法。具体点说“辊工是天车之父”。他们除了建起一座座天车之外,还常年攀援在这些高耸入云的天车之上进行检查维修。为此,他们不但付出了巨大的艰辛,而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由于天车结构庞杂,所用材质易腐,所处环境恶劣,每座天车都需要进行密集地检查和维修。为此,辊工师傅们一年四季无论寒暑都要攀援在天车之上,仔细检查更换那些难以计数的杉木、楔子、捆绳,及时给“天辊子”加机油等等。他们不仅要忍受恶劣的天气,付出超人的体力,遭到难闻的卤水卤气、朽木灰尘等毒害物质的戕害,而且还冒着失去生命的风险。重病中的父亲就给我讲述过他的工友,原大安盐厂的几位辊工师傅的不幸遭遇。

1958(或1959年)秋的一个上午,二十六七岁的小黄师傅在大安区扇子坝井场“正雄井”(音)旁一座8090高的天车上列行检查维修。小黄师傅是小号手,当天已请假准备去贡井盐厂参加演出,但单位要他上一会儿班再去。工作一段时间后,他已置身60余米的高空进行腾“倒龙”(音)作业。扫尾工作需要除掉包着“倒龙”的木头尖,以便露出“倒龙”来打楔子,把“倒龙”顶高。由于急着完工去参加演出,本该按操作规程用锯子锯木头尖,他改用了斧头砍,结果失手砍断腰索,不幸坠落到井口“碓房”顶上,把由木板、竹编燕儿笆、几层屋瓦重叠覆盖后再抹上厚厚三合土的房顶砸了一个洞。人卡在洞口中造成腰腿骨折,在送往市第四人民医院途中永远闭上了俊秀的眼睛。可叹那天他留给大家的不是优美的小号声,而是坠落时令人心悸的惊叫声!

大约在同年同井场的一个下午,年仅十八九岁的学徒工小黄师傅随师傅老黄师傅在“三生井”(音)天车上作业。下班时,师傅叫小黄师傅小心点先下天车。因技术还比较生疏,加之作为攀援支撑点的木楔子是新做的,楔子间距离远近不等,跨度大的位置不利攀爬,所以,当他下到离地面20多米时不幸坠地身亡。坠落中竟把一根直径40多厘米的杉木“横穿”砸断。

同年,几乎与小黄师傅同岁的学徒工小胡师傅爬到“大六井”(音)天车高处时,因抓住的一根绳头松脱不幸坠地身亡。这个绳头可能是捆扎天车后多余的尾巴,被人想砍断又没彻底砍断,或砍断后忘记抽出带走。都是十八九岁,多么鲜嫩的年华啊!

六十年代初生活困难时期,也是在“大六井”。因头一天天车发生“翻筒”事故,第二天早上需要把因“翻筒”脱离“天辊子”的钢绳重新放回“天辊子”,然后理顺到井口。那是生产压倒一切的年代。为了抢进度,尽管时至严冬,天还下着细雨,但值班的老黄师傅依然冒着严寒和细雨攀援到了天车顶部。当他放好钢绳并给“天辊子”上好机油返回地面时,可能是因为手被冻僵抓不稳固定物,不幸从天车半腰坠地身亡。当时他已五十岁左右,这一上一下是何等的艰辛和危险啊!

还是六十年代初,在凉高山啤酒厂的“恒海井”,辊工师傅们为了升高天车,需要在碓房顶开个口子,以便从天车上通过口子放下一根约10余米长的杉木“脚子料”。为了方便操作,一位傅姓师傅用钢绳捆住“脚子料”,并钉上一根粗铁钉把钢绳卡住以免滑动。可是沉重的“脚子料”还是滑脱砸穿碓房,不幸把碓房下面看不到房顶上情况,年约五十岁的马师傅砸死。由此可见,辊工师傅的风险无处不在!

更大的不幸发生在“文革”前的扇子坝井场,一场惊心动魄的倒天车惨剧上演在高约80-100米的“大二井”(音)天车上。当时因“大二井”发生“落难”(汲卤筒落进井里)事故,经反复打捞却越捞越塞,导致该井报废。造价甚巨的天车也因此面临报废命运。为了保住天车,厂里决定在离井口约2米处另打一口井替代原井。为此需要将约30米高的原苏制钻井架安装到落难井口旁。在安全争议很大的情况下,厂主管部门下令拆除3根“十字穿”,再挪高几根“风蔑”,结果导致天车倒塌。

当时我父亲正在距“大二井”100-200米远的另一座天车上。他只听轰隆一声巨响,随即看到“大二井”浓尘冲天,天车瞬间坍塌大半,余下30余米被落下的天车木料支撑着未倒,当场导致两人腰折身亡。

伤亡之外,辊工师傅们还不断透支着健康和寿命。他们常年遭受着卤水卤气和含卤粉尘的毒害,工作所戴白色口罩几天就会变黑,所穿兰色工装半年就会变成烟叶色。父亲当辊工有25年,在职工友常年40人左右,加上陆续退休和新进的工友,人数应该远大于此,然而健在的已寥寥无几。尽管辊工师傅们人人体格健壮,个个生龙活虎,但好些人都因癌症特别是肺癌而过早离世。我熟悉的一位吴师傅去世时还不到六十岁。肺癌及转移给他带来的疼痛折磨得他整日整夜难以卧床休息,睡觉也多是手拄拐杖背靠墙壁打打盹儿,密打杜冷丁也无法解除剧痛。我体格健壮心态豁达的父亲也是不到67岁就因肺癌离开了我们。

自贡盐业鼎盛时期,市内有天车13000多座,辊工上万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仍有天车100余座,辊工200多人。正是这些天车、辊工和广大盐业工人,创造了自贡的历史和辉煌!

一代代勤劳、坚韧、智慧、献身的辊工精神,开掘出盐井的深度,书写着井盐史的厚度!

目前,自贡仅存天车19座,2010年时仅有辊工10人。即便如此,硕果仅存的盐井、天车和辊工技术,依然吸引着中外游客和专家学者,开启着井盐研究和旅游事业的未来。但是,多数天车的拆除、少量辊工的苦撑,建造维护技术的消亡风险也实在令人担忧。如果没有了天车,自贡市最靓丽的名片就必然失去。没有了辊工,天车的复原维修和保护技术就必然失传。没有了这些珍贵的井盐遗产,自贡市的城市特色就必然减退、文化底蕴就必然削弱、旅游开发就必然受损、子孙后代就必然失望。

为了保护瑰宝,开启未来,自贡各界有识之士保护天车传承井盐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相关工作的力度也越来越大。20062月,“东方的埃菲尔铁塔”天车和世界的第一口超千米深井燊海井模型双双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上亮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正式向自贡地质公园授牌。天车将成为自贡的城市标志与象征,成为世界地质公园之一“盐史文化园区”的特色建筑。市政府已出台《关于加强我市天车保护的意见》,要求把天车纳入文物保护范围,严格保护不得拆除。市文物局也决定对辊工加以培养和补充确保一定数量。保护天车、善待辊工正引起越来越大的重视。

珍惜吧,宝贵的天车奇观!安息吧,长眠的辊工先辈!

(作者:民革自贡市委调研员)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
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