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欢迎光临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安》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首页 > 杂志阅读>>《大安》2014年第10期>>调查与研究
对何市镇新农村建设的调查
发布时间:2014-10-30 09:51:29       作者:胡榕 金彩       来源:区委农工委 龙井街

为全面了解何市镇新农村建设及产业发展情况,我们与区政协第一委员小组联合组织部分政协委员,于20145月,先后前往何市镇高庙、白合、黄桷、三和等村进行调研。现场调研了珍稀苗木培育、水生植物种植、设施农业等产业发展状况和新农村建设情况,既看到了何市镇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的可喜变化,也看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何市镇基本情况

何市镇地处我区中郊,距市区23.2公里,辖18个村1个社区,面积49.6平方公里,总人口40861人,是典型的农业镇。2010年何市镇被列为全市环城现代农业暨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以来,镇党委、政府按照“项目围绕产业转,基础配套围绕产业走,新农村建设围绕产业建”的工作思路,围绕“全域规划,突出特色,重点突破”的工作要求,着力发展苗木、水产、蔬菜三大主导产业,使产业发展步伐领先,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镇域经济良好发展,新农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二、主要成效

(一)亮点突出,三大主导产业强势推进

一是以“业主引领带动”为主要模式,花卉苗木种植示范园成片成规模发展。引进自贡市希宇园林开发有限公司、四川通达昌林业有限公司、自贡市农惠农业有限公司、自贡市中业林业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在高庙村发展园林工程苗木种植基地2500余亩,在白合村打造珍稀苗木培育基地1000余亩,并带动全镇花木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规模已达6000余亩。同时,希宇公司与岭南园林、苏州园林公司合作,打造150余亩水生植物园,填补了川南无水生植物种植的空白,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为打造观光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创造了优越条件,特别是以自贡市希宇园林工程公司为龙头,聚集苗木育种育苗、栽植、管护外,还将产业延伸到为园林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护,为苗木产业可持续发展拓展了空间的同时,也为当地农民创造了充分的就业,保证了新农村建设农户“住得进、留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实现,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共赢。

二是着力提升组织化程度,健康水产养殖示范园扩面升级。依托明兴水产、环岛水产、天育水产等多家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先后在高庙、廖家、青杠、蔡家、和平、龙盘、永丰等村大力发展健康水产养殖,已初步形成5000余亩水产养殖基地。而且,随着养殖技术的提高、养殖理念的更新,园区已通过健康水产养殖基地认证1个。在实现较好经济收益的同时,也为苗木、蔬菜两大产业以及农业农村生产用水提供了必要的水源保障。随着苗木、水产两大产业持续发展,林、水、草资源开始显现,该镇因势利导,积极鼓励引导农户围绕生态概念,大力发展林下养鸡、水面养鸭、牧草养兔、养羊等立体种养新模式,实现了立体种养业共融发展。

三是围绕“接二连三”的发展思路,特色蔬菜种植示范园初见成效。引进自贡市盐味源食品有限公司、自贡市百味斋食品有限公司,创新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采取“公司+基地+专合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种植蔬菜,先后发展大青菜、条椒、生姜、花菜等标准化种植3500余亩,在为企业提供优质食品加工原料的同时,也为农民增收进一步拓宽了渠道。同时,建成1000余亩大棚西瓜和500余亩鲜切花卉基地,产品畅销市内外。何市镇万亩花木—水产现代农业暨新农村连片建设示范园已初步建成。

(二)项目引领,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按照“项目围绕产业转,基础配套围绕产业走”的总体思路,何市镇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产业扶贫、连片扶贫项目、新村基础设施建设、长滩河防洪堤综合治理等一批涉农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该镇按照“实施一个项目,配套一批基础设施,推动一片产业”的目标,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扎实推进项目建设。2013年全年对上争取各类涉农资金2565万元,整合各类社会资金4380万元,先后建成通村公路18.6公里,便民道21.6公里,配套山平塘31口,蓄水池45口,提灌站3座,渠系7.2公里,整理土地1560公顷,建成防洪堤坝1650米;高庙农民集中居住区已建成入住,小区广场、垃圾池(库)、小型水站等配套设施更加完善,功能更加齐全,实施风貌整治60户。今年,兴盛家园商住房建设已启动,预计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新农村农民集中居住区雨山二期工程已进入招投标程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为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服务配套,产村相融进一步形成

按照“产业发展到哪里,新农村建设推进到哪里”的思路,该镇在进一步巩固胡家—蔡家片区新农村建设成果的同时,着力实施高庙—廖家片区新农村建设。按照“产村发展,村容整治,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的新农村建设标准,紧紧依托苗木、水产、蔬菜三大产业支撑,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期实施。先后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5个,聚居农户187户,实施农房风貌改造380户,新建新农村综合体2个,小区道路、广场、水、电、气、闭路、绿化、路灯配套完善、功能完整,学校、医疗点、便民超市一应俱全,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在加强基础配套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村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机制,组建小区业主委员会,负责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小区设施维护管理以及公共服务等,基本实现了居住条件改善,公共服务到位。

三、存在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依然薄弱。虽然新农村、扶贫等农业项目实施后,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改善,但道路、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农业设施等依然较为落后,无法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产业园区之间的道路衔接有待加强,现有的3—3.5米宽的村道已无法承载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是带动农户有待加强。虽然目前苗木、水产、花卉、西瓜、蔬菜等产业具有一定规模,但多数为业主发展,农户的参与度不高,带动农户的作用十分有限。

三是农民集中居住区管理有待规范。目前该镇已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5个,但物业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入住农户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等还保持其固有模式,未能真正实现“农民”向“居民”的转变。

四、几点建议

(一)创新资金筹措机制,解决发展源头问题

坚持多条腿走路,一是抢抓新农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大“三农”投入的大好时机,建立政府性项目整合机制,集中涉农资金打捆使用,确保资金使用科学有效。二是建立工商资本吸引机制,加强自身项目宣传,搭建交流平台,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注重亲情感召、友情联络回引本地在外成功人士共谋家乡发展,共同参与家乡建设。三是广泛发动村组党员干部、农民群众投资投劳,变要我干为我要干,积极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二)提升设施完善效率,解决设施如何配套问题

一是树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意识,充分认识农村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先行资本”,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来抓,作为改变生产条件、改善生存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工程”来抓。二是探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路子。改变由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引导、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参与机制。注重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方式,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三是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经营管理的新体制。按照“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管护的长效机制。四是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入手。突出主攻方向,重点做好农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道路、饮水、用电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

(三)创新利益联结机制,解决农民安居乐业问题

一是建立流转保障机制,实行“流转保证金+实物租金+二次分红”的方式,业主进场前需先将流转保证金交由镇财政保管,农户按每亩每年田土一定产量标准,按当年粮食实际收购价折算为现金,领取土地流转费,并继续享有粮食直补等国家政策性扶持资金,在业主盈利之后,农户参与二次分红,确保农民利益稳定不受侵害。二是建立流转用工保障机制,在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时,与业主约定用工协议,确保具有劳动能力的农户能到产业园区从事相应工作,获得务工收入。三是建立产业发展联动机制,推动区域内业主之间抱团发展,按照规划进行产业布局,注重基地建设与农户带动,提升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户参与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推动小区物业管理,解决长治久安问题

一是按照新农村农民集中居住区物业管理指导意见,参照城市物业管理办法以及其他地区成功经验,结合当地实际,加大对农民集中居住区的管护力度,从卫生保洁、物质权益、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文化生活等方面全盘考虑,提高小区管理和服务水平。二是加大对新型农民的培育力度,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提升入住农户对小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用新思想、新文化、新观念引导入住农户向新农民、新居民转变。

 

(胡榕:区委农工委副主任,金彩:龙井街党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
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