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5月01日 星期三     欢迎光临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安》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首页 > 杂志阅读>>《大安》2015年第4期>>灯下漫笔
热泪盈我冷眼
——“红旗渠”畔再三思
发布时间:2015-05-04 10:47:00       作者:裴建成       来源:编辑部

位于豫、晋、冀三省交界处太行山麓西南部的红旗渠,是上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人民历时10年建造起来的一条人工天河,誉满华夏,播扬五洲。周恩来总理曾说:“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年轻时候,红旗渠的名字如雷声贯耳,红旗渠的故事如山花烂漫,红旗渠的精神如疾风扑面,红旗渠是我们这一代人曾经向往的地方,也是安放于我们心中的一尊精神殿堂。

去年10月,我作为大安区关工委执行主任参加在安阳召开的“全国十三城市关心下一代工作经验交流会”,有机会随会议到红旗渠实地参观半天。早上从安阳市区出发往西北前行,高速公路一个小时就到了辖属的林州市即当年的林县。会议导游自豪地介绍,因为这条人工天河,林县已成为“旅游胜地”和“建筑之乡”:当年的红旗渠已经成了现在的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加上附近的“太行山大峡谷”,游客络绎不绝;当年修渠培育了成千上万能工巧匠及其传人,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走出去,成为了全国建筑行业的生力军,造就林州成为全国建筑劳务输出基地,打造了全国响亮的“林州建筑”品牌,全面参与了“鸟巢”、“水立方”等奥运场馆的建设。林县人终于谱写出“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的创业三部曲,实现了由山区贫困县向现代化新兴城市、生态旅游城市的跨越。

红旗渠从开工到竣工历时近10年,通水已50年了,世情,国情,人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站在新的“时空经纬度”来观察这条人造天河,仍然感慨万千,既有理智思考的冷眼观渠,也有心潮激荡的热泪盈眶。

一、林县人被迫对老天“造反”——动因深沉而悲苍。

因严重缺水带来的苦难是林县人修建红旗渠的唯一动因,当时全县550个行政村有305个村人畜吃水困难,有的跑5里、10里去取水,还有的跑得更远。有一首流传的民谣:“咱林县,真苦寒,光秃山坡旱河滩。雨大冲的粮不收,雨少旱的籽不见。一年四季忙到头,吃了上碗没下碗。”时任县委书记杨贵就说:“亩产仅有七八十斤,秋粮也不过百把斤,群众仍然过着糠菜半年粮的贫苦生活。”

缺水给林县人民祖祖辈辈带来的灾难记忆犹新:合涧小寨“荒年碑”记述了清光绪三年闹旱灾的悲惨情景,碑文曰:“回忆凶年,不觉心惨,同受灾苦,山西河南,唯我林邑可怜……人口无食,十室之邑存二三。夫卖其妻,而昨张今李;父弃其子,而此东彼西。食人肉而疗饥,死道路而尸皆无肉,揭榆皮以充腹,入庄村而树尽无皮,由冬而春,由春而夏,人之死者大约十分有七矣……”。又据《林县志》记载,从明初到民国九年的500年间,发生严重旱灾20多次,形成人吃人的有5次。1942年夏秋两季都没收成,加上日本侵略军疯狂扫荡,国民党顽军抢掠,广大群众扒树叶、剥树皮、挖草根充饥,后来竟然吃起白甘土。这一年,全县外出逃荒一万多户,饿死1650多人。

我们在“红旗渠博物馆”看到一张旱魃为虐的图景:桑耳庄村300多户人家常年到离村七里远的黄崖泉担水吃,民国九年(1920年)大年三十,桑林茂老汉起五更爬上黄崖泉,挑水的人多,一直挨到天黑才接满一担水回村,新过门的儿媳妇王永娥惦记公爹一天未回来出村去接,天黑路滑又是小脚,接过担子刚走几步就被一块石头绊倒一担水洒了个净光,儿媳妇又羞又愧,在万家团圆的除夕夜回屋悄悄上吊自尽了。大年初一,桑林茂老汉埋葬了新婚儿媳的尸体,带着全家走上了逃荒路,从此,这家人再无音讯。因为缺水,很多小伙子娶不上媳妇,除过年过节、走亲戚外当地人平时少有洗脸、洗衣。

为了造就一个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更是为了造福后代不再受旱魔之虐,林县人只有自己站起来。就像解放前穷苦人闹革命一样,靠不了苍天,靠不了别人,就只有靠自己,这种自力更生的坚韧似乎很无奈,但这种追梦的力量不可挡。

思考之一:中国人虽然推翻了“三座大山”,但对当地人而言,身上还有“第四座大山”,即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残酷压榨。其实,人的生存和发展一天离不开大自然,不禁想起江南富庶的鱼米之乡,不禁想起前不久去过的风景如画的北欧山川,也不禁想起人类生存和发展必须面对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干起来才是硬道理——上马简单而直接。

红旗渠工程上马正值上世纪60年代国民经济连续三年的困难时期,科学技术落后,财力物力极端匮乏,不同的认识还形成政治压力,加上遭遇“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参观时,我们感慨而幽默地说:没想到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靠正确的方向和高昂的斗志打赢了一场正确的战争。

从明代万历年间当地知县谢思聪修建“谢公渠”引水的启发,杨贵率队越过太行山来到山西省平顺县考察到浊漳河水源丰富,经与山西方面协调后,大胆提出并在县委形成了“引漳入林”的共识,随即召开动员大会。1960211日《林县报》头版发出动员令,“数万英雄显身手,威风凛凛战漳河”,“大战80天,引来漳河水”等豪言壮语顿时响彻林县上空,可是,谁也没想到这一干竟干了10年。现在回过头看,当时对困难确实估计不足,方案也比较粗糙,一窝蜂土法上马,千军万马成为散兵游勇,乱成“一锅粥”;开工一个多月,被迫开了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盘田会议”,可称为红旗渠的“遵义会议”。红旗渠纪念馆记录了这次会议的原委:37000人摆在70公里渠线上,劳力、物资、技术、领导跟不上,有的工段来了人找不到渠线,有的工段画好了渠线没人开山;有的施工连队打好了炮眼等不来炸药;有的施工连队把渠底当渠岸给崩了;很多地段的渠线产生了严重偏差,一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太行上只留下一些坑坑窝窝,通水的日子遥遥无期。196036日到10日,林县县委在漳河旁边的任村公社盘阳村连续召开中共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扩大会议和修渠民工代表会议。会议决定:一、树立长远作战思想,拿出愚公移山精神,渠不修成决不收兵;二、调整部署,缩短战线,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把总干渠分为四期,先把山西段20公里的第一期工程拿下来;三,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要高举红旗前进。

谢天谢地,这项宏大的工程虽然漫长曲折,但总体符合客观规律,方向正确,加上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肯定鼓励,最终竣工了。安阳市当年参加过修渠的一位老领导告诉我,牺牲了183人(纪念馆介绍牺牲81人),伤300多人,似乎体现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但我不禁暗自思忖,假如半途而废了呢,“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他们一定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思考之二:敢闯、敢干是生命力永恒的精髓。如果谨小慎微,周密思考,这条渠当时肯定会因不具备条件而搁浅。走进红旗渠纪念馆,当年那种特有的激情包裹着的纯真和质朴迎面而来,原生态的粗糙和野性历历在目,像一块没有打磨过的玉石。纵观古今中外事件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只要方向正确,敢闯,敢干的冲劲往往是“成事”的原点,即使在十分强调“顶层设计”的今天也值得深思,不能丢弃。

三、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历久而弥新。

红旗渠精神是什么?199661日,江泽民对红旗渠视察后动情地说:“林县人民了不起,红旗渠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典范,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可以浇灌几十万亩田园的水利工程,更重要的是留下了宝贵的红旗渠的精神。这不仅是林州的,河南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国家,民族的精神财富。”并亲笔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今年3月,政治局常委王岐山在河南考察,与红旗渠纪念馆讲解员同唱《定叫山河换新装》,也指出“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那个时代或者说在当代的缩影。”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确是红旗渠精神最鲜明的特征。红旗渠从19602月动工,到19697月建成,历时10年。总投工3740.2万个,总干渠长达70.6公里,干渠、支渠和斗渠总长度1520多公里,削平了1250个山头,打通了211个隧道,挖土石方1818万立方米,相当于从哈尔滨到广州修筑一道高3米、宽2米的“万里长城”;同时,修建小型水库48座,塘堰346座,各种建筑物12408座,架设渡槽157个,重新安排了林县的山山水水。总投资6865万多元,除开国家资助1025万元外全是自筹,用杨贵书记的话说:林县这张“荷叶”,要包住修建红旗渠这个特大的“棕子”。为节约开支,群众自备工具,自带口粮,自烧石灰,自造水泥,肩挑背磨,一锤一锤地开山放炮,一筐一筐搬运土石;所有民工住山崖、石庵、石洞,打土窑、睡席棚。除险队长任羊成,每天腰系大绳,飞崖除险,为崖下修渠民工安全开路,几次从半崖上摔下来,掉到荆窝里浑身扎满了枣刺,石头落下砸掉了三颗牙也不下火线;渠首大坝截流时,任村公社的男女青年们跳入冰冷的河中,结成人墙抗拒激流;放炮后,卵石直往下淌,“猴子不敢上,飞禽也难沾”,东岗公社割来马荆条,编成几道防护墙,沿山开沟拦住滚石,顽强施工。艰苦奋战的事例举不胜举……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红旗渠建设的10年中,没有一次请客送礼,没有一处挥霍浪费,没有一例贪污受贿,没有一个人挪用建渠物资。现在的问题是,在全面小康条件下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还要不要?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回答:“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这些革命创业精神是我们党性和宗旨的集中表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思考之三:如何才能“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关键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保持艰苦奋斗的意志要做到高度融合、一以贯之。在机械化、信息化、现代化条件下,在生活舒适,幸福的时代寻找和保持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已经成为一个新课题和大问题,不仅关系个人成长进步,而且关系民族兴衰成败。这一点许多发达国家没有忘记,邻国日本就没有忘记。红旗渠精神这笔“国家,民族的精神财富”如何保持和发扬,这是红旗渠精神值得永远守护的现实意义。

 

(作者:大安区关工委执行主任,区人大原主任)

网友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查看更多
点击换一张